捻指間,歲月如流,不覺雪晴。公園小路旁仍有殘雪,張陌和愛人帶著六歲女兒去堆雪人。沒有拍照,不叫出游。手機快門一閃,定格一家三口的溫情時刻。“疫情蔓延,長夜漫長,頭上的一縷暖陽顯得格外珍貴。”朋友圈上留下一筆感慨。職場人苦加班久矣,公司取消大小周,張陌享受到久違的親子時光。可是,收入卻也少了一大截。許多看似的美好就如眼前這個胖雪人,陽光越強,融化越快。
人人都想扼住命運的咽喉,最終卻只能道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咳,基調有點悲觀。我們需要換一種心境。回視2021 年,職場最受爭議話題莫過于,互聯網企業取消大小周。支持者,大呼實現“雙休自由”;反對者,工作量不變卻降薪20%。總之,一切不解決工作量的改組都是表面文章。
《2021 職場人加班真相調研報告》顯示,40% 的加班行為被企業置之不理,員工在薪酬層面并沒有強烈的體感。我向一位HRD 討教,如何破解當下困局。
他未直接答我,而是講述了一段親身經歷。加班夜深,去酒吧放松神經。他請同事喝一杯紅酒,同事卻只點了混合雞尾酒。在常人看來,酒精就是酒精,不管是啤酒還是白酒。然而,科學證明了這位同事的經驗。混合雞尾酒更濃,比啤酒或紅酒含有更多的酒精,而且通常加糖,所以人們喝得更快。因此,混合雞尾酒可以向體內快速輸送酒精,帶來更多的多巴胺刺激,而不是慢慢增加醉意。同事想要的是快樂,而不是醉酒。
工作的KPI 是沒有止境的,職場人的大腦逐漸失去了興奮的能力,長期靠加班帶來的收入,可能與淡鹽水一般無二。
一家咨詢公司曾對3 萬多名員工進行關于幸福感的調查。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建筑工人的幸福感最強。建筑工人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把抽象的計劃變成現實,工友的友情也十分珍貴。恰如兩千年前的孔子,“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實錘的幸福感。
回到人力資源管理,敬業度何以解之?答曰:唯有“幸福”加上“成就”的優平方。麻痹神經的多巴胺刺激,并不能通向未來。相反,要激發大腦的潛能,通過豐富的感觀體驗和知識智慧,走上平衡的職場大道。
忽想起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幸福是我們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標。而要得到幸福,多巴胺和當下分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