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軍 杭州松下家用電器有限公司
《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14 號-財務報告》中指出,企業編制財務報告,應當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減少和避免編制差錯和人為調整因素。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移動技術、5G、圖片識別等,為企業財務工作的信息收集、處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通過固化的信息流程,確保高效、真實處理信息,確保內控方案落實。
傳統的財務會計在處理費用報銷、應付賬款時,由業務部門提出費用申請,審批完成后,由業務部門組織實施,最后由業務部門把相關原始資料及發票整理后交財務部門報銷,財務人員首先要對發票真實性進行網上驗證,若沒有問題,然后把發票主要信息錄入會計系統,經財務責任者復核無誤后,由出納完成支付,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有信息系統在使用,但系統沒有形成閉環,人工處理的工作量大,出錯可能性高,信息不完整,憑證的生成還主要靠人工處理。總結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發票驗證環節,每一張發票要人工驗證,費時同時存在遺漏現象,驗證的過程中,還會存在舞弊現象。
(二)發票信息錄入,側重金額,存在信息不完整。每一張發票的信息不能被完全錄入、錄入的信息存在錯誤的可能。
(三)工作價值,人工錄入發票,工作不但單調機械,附加價值少,做此項工作的員工,經驗的積累對職業生涯成長幫助較小。
(四)報銷滯后,現在電子發票在逐步增加,但在傳統的流程下,發票還要經過紙質或打印件傳遞,通過錄入、審核、支付,如果作為常年在外的銷售人員,他們的報銷就會被經常滯后。
(五)數據的分析價值不高,對發票日期重復、發票連號,由于錄入時信息不完整,不能及時發現,也不能事后分析是否存在不正現象。(六)業務部門的滿意度,由于業務流程復雜,流程進展不可視,各環節效率低,部門間的合作不順暢。
(七)是預算與實際實施不關聯,事后發現超預算。企業為實現年度目標,對各部門進行費用預算管理,但在實際的運行中,費用的預算、申請、報銷不是實時關聯管理的,只能做到事后分析,并且數據的整理也依靠人工來完成。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化、圖片識別、互聯網、物聯網IOT、移動技術特別5G 的運用,正在走向萬物互聯的時代,信息的傳輸、交流觸手可及;圖片識別、語音識別技術近幾年也得到飛速發展。另一方面,國家加大了對電子稅務的投入,電子發票也在快速普及。
外部環境的變化,對傳統的財務工作改革帶來了機會,比如電子發票、紙質發票圖片信息的自動識別代替人工錄入,語音的識別代替傳統的交流,如果把這些功能固化在業務流程中,就會對現有的體系帶來巨大的改變。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把內控的對策固化在業務流程上。
針對財務傳統業務內控及效率的不足點,利用信息系統實現預算、申請、實施、報銷支付的閉環管理;在報銷時的信息采集上,設備采用手機等移動終端替代傳統的電腦,大幅提升便捷性、及時性;在信息識別方面,利用圖片識別技術,把發票的信息全部自動識別,替代人工錄入,確保信息完整準確;在發票驗證方面,系統自動與稅務系統對話識別;支付環節與銀行EDI 直聯。總體來說,把傳統的信息傳遞,利用現在的移動信息技術,實現隨時、隨地融合到工作流中。
下面對管理費用報銷及應付賬款處理流程的改善作說明。
管理費用,如差旅費處理,目標是減少人工處理,讓機器在各環節中發揮錄入、傳遞、控制作用。從預算到申請審批,再到實施、報銷支付全過程由信息系統控制,閉環完成。
(一)費用的管理,首先從預算開始,根據企業目標,設定部門年度的費用目標,部門在此預算范圍內辦理申請,展開業務。
(二)費用的申請,申請一般需事前辦理,經過審批同意后,才能由業務部門組織實施。
(三)費用的報銷,實施后,業務部門提供原始憑證及事前審批好的申請,發起費用報銷,把發票以圖片形式上傳信息系統,由系統識別圖片信息,自動形成報銷金額、稅額,發票號碼、開票單位完整信息。另外,信息系統還實時與稅務系統進行發票真偽驗證,這樣自動實現了發票驗證的內控管理工作。業務部負責人對實施業務的具體工作確認以后,由財務審核人員對內容及憑據作合規性審查,再由財務負責人或總經理審批,審批成功后,該報銷進入付款流程。
以上的各個環節中,都是利用移動終端完成處理,從源頭共享數據,確保一致性及完整性,后續的環節不要錄入具體數據。
應付賬款的管理流程改善如下:
(一)應付賬款的管理從每月的銷售預測或銷售訂單開始,次三個月的分月生產、銷售、庫存(PSI)預測管理是基礎,根據分型號、分日期的生產計劃,在ERP 系統中自動生成物料需求計劃,結合材料部品庫存,生成采購訂單。
(二)由采購部門發放訂單,跟蹤訂單的交貨,在特殊的情況下,如戰略采購,生產計劃及采購計劃需經管理層批準。
(三)供應商依據采購訂單安排生產送貨,在倉庫驗收、接收入庫后,供應商根據送貨和訂單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
(四)要求供應商根據入庫明細開具發票,因此發票與入庫的匹配可由系統自動完成。
(五)采購部門把發票以圖片形式上傳系統,系統自動識別出發票的金額、稅額、發票號等信息,同時自動與稅務系統驗證發票的真偽,由采購部門負責人審批,然后流轉到財務審核、審批,經審批后的發票按合同約定的時間支付。
應付賬款的處理,著眼于事前的管理,在整個處理中,財務不再需要做信息的錄入,而是在事前審批,事中確認中發揮作用,數據的處理已被分散到各部門,甚至取了外部企業的共享數據,做到數據源頭真實準確,一處錄入,處處使用,人工不再重復。在內控方面,從銷售訂單,到生產計劃,到采購計劃,是一體化管理,從采購訂單到入庫、接收發票、貨款支付,也是環環相扣,用流程來降低內控風險。
目前由于存在紙質發票,隨著國家發票電子化工作的推進,財務工作無紙化的時機即將到來,我們需提前作好準備,在以上兩個流程中,如果對應電子發票來實現,那在信息及資料傳遞上會更加簡單高效,完全可以實現無紙化、機器化作業,財務對合規作審查,發票及實施合同以電子文檔形式在系統管理,隨時可以查閱。隨著以后人工智能、模糊識別技術發展,也可由機器替代人工作合規性審查,這樣,日常的數據處理就完全由機器系統來實現。
(一)實現預算—事前申請—實施—支付閉環管理
最后是支付環節,通過銀企直聯,在最后的支付環節,也是形成一個閉環管理,設計成一個系統化的固定內控過程,會計系統在收到支付申請后,生成相對應的憑證,同時通過銀企接口,向銀行發出付款指令,銀行出款成功后返回信息,會計系統據此再生成相對應的憑證,整個過程作業系統是封閉運行,不需要人為干涉。對于資金日報表,則是自動化差異分析,每天工作結束,會定時向會計系統觸發一個請求,從銀行接口導出收付明細賬,與會計系統記錄的銀行賬進行逐條自動匹配,收付款的賬戶名稱、賬號、金額等逐一核對,生成銀行日報表,核對結果在次日工作開始前發給財務相關人員,如有差異產生,則需要有擔當人員查明原因并處理。通過封閉管理,達到資金收付及日報表核對的自動化處理,完善內控管理于無形之中。
(二)事后分析對策
信息真實完整采集,有利于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有效防止舞弊行為。在傳統的報銷中,會存在部分人員的不正事件,虛假發票,雖然財務會驗證,但會存在遺漏,另外如連號的發票,住宿發票、出租車發票在這方面問題會更大些,通過改善后的流程,由于信息收集是全面完整的,就可以對發票信息實時進行智能分析,幫助財務人員實時退回問題發票的同時,還可以分析費用的使用去向,利用大數據挖掘公司費用的使用,分析是否存在不合理使用,發現課題來推進總體費用下降,做到整合優化,這就為企業的經營帶來效益。如住宿費的使用,可以分析個人使用習慣、地理位置、時間、額度、頻度等,據此分析企業有沒有機會通過整體合同來下降費用的支出,另外還要分析會不會存在公款私用的可能,有效降低費用的同時,還能控制住不正事件的風險。
(三)財務組織、人員的變革
財務職能變化,核算會計、管理會計、內部控制是財務職能發展的三個方向,今后的發展重點是管理會計及內控管理,會計記錄被機器所替代。作為財務部門,確保信息完整性是財務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設計好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通過對不同業務的分析,從全局把握,把內控的思想理念固化到流程中,并通過信息系統加以實現,減少人為干預影響,這是財務的工作重心,在新的業務出現時,首先要設計合適的流程,從設計層面,讓業務高效運作,讓具體的業務在固化的信息化的流程中自動運作,財務人員才能夠分出更多的時間精力來開展管理會計的工作,才能思考如何與業務部門緊密合作,在降低庫存、加快回收等方面創造出更多的資金流,才能在降低成本、控制費用、提升銷售等方面來增加企業的收益性,所以,了解業務的財務人員,才能在今后的財務工作中發展得更加順利,業財融合型的人才,是企業所真正需要的,記賬式的會計職能,最終是要被機器所替代。財務的職能需要走在業務的前端,努力去提升企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