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鑫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全黨全國人民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強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被稱之為非遺,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世代相傳的寶貴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在1972年和2003年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于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年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式掛牌成立。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越來越受各界重視[1]。
西藏擁有種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以《格薩爾》口頭傳說民間文學類,藏戲為代表的傳統表演藝術類,藏紙、藏香、唐卡為代表的傳統技藝類,藏醫為代表的傳統醫藥類,藏歷新年、雪頓節為代表的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類等等。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是建設社會的生力軍,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主陣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教育,是提升文化自信能力,探索文化自信建設的有效途徑,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弘揚者,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深遠意義。
校園是非遺保護與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場地?!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中明確提出:“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2]。”學校的教育屬性決定了它具有保護和傳承非遺的責任和義務。
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初級階段,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青少年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容易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產生盲目崇拜。通過非遺進校園,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端正青少年對西方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正確認識,增強青少年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美育是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基礎?!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加強美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3]?!狈俏镔|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包含神話、故事、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藝、審美、構圖等豐富優秀內容。校園開展實施非遺教育活動,可有效促進青少年的美育,豐富青少年審美知識。
雖然非遺教育日益走入人們視野,但是很多非遺教育活動僅僅局限于讀閱文字材料、播放視頻資料、參觀博物館層次,并沒有真正意義直觀地接觸非遺文化。
非遺雖已進校園,但并未真正意義上地融入于課程體系當中。由于對“非遺進校園”的認識不夠,在安排非遺教育活動時,沒有從學生的特點和課程出發,設置考慮不周,甚至除保障學校日常教學外,無法定時按時地開展非遺教育活動[4]。
非遺教學手段上主要以理論上的灌輸、靜態展示、傳承故事講述為主,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做學生看的非遺知識普及層面。 無法實現“教、學、做”教學理念中的“做”這一中心環節,導致對非遺技藝本身認識不全面、不直觀,不感興趣。
校內教師對非遺技藝的認知和專業素養不足,以及對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研究不夠深入,無法自主開發符合本校人才培養計劃和校園文化特點的校本教材,缺少與時俱進、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無法深入開展非遺實踐的重要因素。
做好非遺進校園不僅對非遺起到保護和傳承的作用,提升美育教育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同時提升學校的軟實力,贏得社會信任。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頗為豐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共88項,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戲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民俗。這些非遺資源,均可轉化為教學資源。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有一定的專業性與傳承性,非遺課程要真正進入課堂并非易事。所以,在構建非遺文化課程時,要認真梳理本校各階段的課程,才可與相關非遺文化進行無縫連接[5]。
非遺教育的對象,由小眾學徒轉向了大眾化學生。校內教師無法獨立開展非遺課程。因此,合理引進社會資源極為重要。首先,積極鼓勵校內專職教師進行非遺文化、技能培訓,整體提升教師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度。其次,構建“1+1+1>3”的教學團隊,即一門非遺課程,培養一名本校相關專業教師組織理論教學;引入一名校外非遺傳承人負責指導具體實踐教學;聘請一名非遺研究專家定期開展學術講座。
中小學通過定期的家長開放日舉辦學生的非遺學習成果展,在提升學生自信與成就感的同時,提升了家長對非遺的認知;課外活動小組可在寒暑假社會實踐中,面對面地接觸非遺技藝,收集相關的非遺傳統材料,撰寫調查報告,進行實踐學習;還可以成立非遺社團,到社區、到鄉村等地,開展非遺知識普及、展示展演、義賣手工藝制品等形式,進行非遺文化宣傳[6]。
以智慧校園學習平臺為載體,充分利用社會實踐成果,在采用視頻、VR等直觀方式的基礎上,恰當地融入本校校園文化,建設非遺線上精品課程。同時,與兄弟院校、非遺組織和機構合作,共建具有宣傳、保護、教學、傳承為一體的“虛擬非遺工作室”。充分發揮學校的社會輻射功能,為社會各界提供可有效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服務平臺。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藏族人民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沉淀。非遺進校園,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和優勢,不單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養,使非遺產保護和繼承工作“后繼有人”。同時,為學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載體。應通過更加有效的路徑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培養新時代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