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昆姣
(深圳市龍華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廣東 深圳 518110)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心理咨詢室和專職心理教師已經慢慢成了很多學校的標配,但心理健康教育絕對不是心理教師一個人的工作,而是我們學校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與義務。如何讓來訪學生主動開口說出心里話,進行有效的心理咨詢,重要的前提是在咨詢老師和來訪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良好的幫助關系能夠增進來訪學生對咨詢老師的信任,減少心理防御,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相互之間形成一種彼此理解、坦誠相待、充分依賴的特定的健康的人際關系,這也是一段良好的心理咨詢的開端。
心理咨詢是使用心理學方法,通過語言、文字、互動等溝通形式,幫助來需求幫助學生提高自我的認知、增強自我幫助的能力、調節并建立適當有效的心理防衛機制,解決其心理問題的咨商問答過程[1]。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學生具有鮮活的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特殊性,我們需要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來進行心理咨詢,一般來說我們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咨詢老師應當給予咨詢學生充分的接納和尊重,使雙方交談過程中有一種尊重、寬容、接納、理解、真誠的和諧氛圍。其次在交談的過程中,要能“用當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即同感理解,達到共情。還有對待咨詢者的態度非常關鍵,應該是真誠的、愿意為其保守秘密的,并且對來訪學生的言語和行為等各個積極的方面予以關注。
1.1 對象的特點。中小學心理咨詢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學生,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經歷著身心各方面的急劇變化,他們關注自我,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敏感,情緒也容易不穩定,心理發展未成熟。一般中小學生的性格都具有過渡性、封閉性、動蕩性與社會性的特點,我們在日常的心理咨詢工作中,一定要緊扣青少年的特點,對待不同的來訪對象,采取不同的傾聽和咨詢方式,從而達到最佳效果。
1.2 內容的特點。我們在學校內的咨詢具有內容集中性的特征,一般常見的咨詢內容有以下幾種:一是來自學業的壓力,比如考試焦慮、學習負擔過重造成的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二是人際關系問題,比如和同學關系緊張,沒有合適的朋友等;三是問題行為類,比如有厭學、逃學的情緒和傾向;四是來自家庭的問題,比如父母期望過高,家庭關系緊張等;除去以上幾種情況,正在青春期的孩子,還容易遇到情感問題,這也是中學生心理咨詢的常見類型。
1.3 發展性咨詢的特點。在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利用我們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幫助不同年齡階段的個體,盡可能圓滿地完成他們的心理發展課題,妥善解決他們的心理矛盾,讓其更好地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其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
2.1 接納和尊重——建立良好幫助關系的開端。其實學生愿意來心理咨詢,是鼓足了勇氣的,即使邁開了走向心理咨詢室的這一步,心里多半也是緊張的,并且帶有一定畏懼心理,怕被關注,被不理解,甚至怕被責備。那我們作為心理咨詢老師,首要任務就是要營造一種輕松的環境,以一種接納和尊重的態度,讓需要幫助的孩子主動來到這里,愿意敞開心扉來聊聊自己的事,消除其心理隔閡。
2.1.1 接納,也就是積極關注或無條件關注。微笑、點頭、專注是我們表達對來訪者歡迎和熱情的主要方式,微笑是兩個人見面的第一步,能夠瞬間緩和兩個人相對尷尬和膠著的狀態,放下防備之心,拉近兩個人的距離;點頭,能夠讓來訪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表達和觀點被認可,這種信任和鼓勵讓來訪學生內心更有自信,從而更加樂于表露自己的思想;專注,在來訪學生表達觀點、傾訴事情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通過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動作及口語來告訴他們:我們是專注的,我們是認真的,我們是愿意傾聽的,進而縮短心理咨詢老師與來訪者的距離。
2.1.2 尊重,人本主義的杰出代表羅杰斯認為:尊重是無條件的,是整體的接納,不但包括他的長處,連短處也都一起包括在內[2]。“無條件的尊重”對建立咨詢老師和來訪學生之間良好的幫助關系是非常重要,為了要表達尊重,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接納的態度,能夠接納來訪者與我們自己不同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權利,即使你不一定認同,但也應該是接納的態度去傾聽。第二,平等的觀念,我們必須完全認同我們與咨詢學生是完全平等的,沒有知識、地位、文化、價值方面的差異,雙方是絕對平等的對話。第三,保密的原則,首先我們不能主動地去探問來訪學生心里的秘密和隱私,即使是來訪學生主動訴說的秘密和隱私,我們也要自覺替對方保密,這是咨詢工作起碼的原則。
2.2 共情——建立良好幫助關系的重要途徑。所謂共情就是站在來訪者的角度去傾聽,去思考,不僅要注意傾聽他所說的內容,而且還要去體驗他的內心感受,“用當事人的眼睛看世界”。同感不是同情,同感并沒有憐憫成分,而是去體會對方的心情,你這種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的共情狀態要讓來訪學生充分感受到。正如羅杰斯對共情的描述:咨詢員能夠正確地了解當事人內在的主觀世界,并且能將有意義的訊息傳達給當事人。
共情是建立咨詢老師和來訪學生之間良好幫助關系的重要途徑。對于教育工作者也是同樣的,當我們要批評教育一個孩子時,如果我們能首先運用共情的方式進行交談,表明我很理解你的想法和做法,嗯,我知道你這樣做是你有的考慮的,然后再向他指出錯誤的地方如何改進,這肯定比單純說教式和批判式的教育方式更有效果。
2.3 積極關注——建立良好幫助關系的有效手段。積極關注是指在心理咨詢過程中對來訪者的言語和行為的積極面予以關注。我們要主動的去發現挖掘來訪學生的優點、長處,利用其自身的積極方面激勵自己,讓來訪學生感受到自己各方面的價值,從而獲得內在動力去進一步改善自己。但在使用積極關注的策略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立足實際情況,實事求是,我們的積極關注一定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為了取悅來訪者、安慰來訪者而夸大來訪者的優勢。第二,要避免盲目樂觀和悲觀,對于來訪者的狀態和問題,我們咨詢老師一定要正確衡量和對待,不能為了淡化問題性質而盲目樂觀,也不能主動夸大問題而盲目悲觀。
3.1 心理咨詢工作就是解決心理疾病。很多老師會認為,主動來進行心理咨詢工作的學生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而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來進行心理咨詢工作的都是有心理疾病的學生,有的只是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弱、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心理咨詢工作除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挖掘學生潛能,幫助他們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更好更順利地適應環境,促進身心高質量發展,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環境。
3.2 學校班會教育活動等同心理咨詢工作。學校每周都會有不同主題的班會活動,有的老師會認為班會活動有明顯的思想心理教育意義,能夠替代我們的心理咨詢工作,其實不然。班會教育活動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覺悟能力為目標,它的特點是一致性、統一性、目標性,是針對統一的群體進行無差別的思想心理教育。而心理咨詢工作是針對不同的個體而言,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個體性,其主要的著力點也是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自制力、適應力和情緒的控制能力,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為目標。所以這兩項工作具有明顯的差別性,我們應該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借力,發揮教育咨詢的最大的效果。
3.3 學校心理咨詢工作一勞永逸。有的心理咨詢老師對于來尋求幫助的學生,認為我這次解決了他心里的疑惑和心理困境,那這個學生的心理問題就不存在了,有的求助學生也會有這樣的心理,希望能一次性解決問題,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心理咨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何一個問題的發生都是多方面的,那問題的解決更是多維度、有時間線的,我們應該給每個學生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檔案,長期跟蹤和回訪,保有充足的耐心,以陪伴者和見證者的心態對待心理咨詢工作。
我們學校的每一位老師應該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踐行者,接納與尊重來咨詢的每一位學生,用當事人的眼睛看世界,達到有效共情,同時借助積極關注幫助學生獲得積極效能感,最終與咨詢學生建立良好的幫助關系,并避開常見的心理咨詢誤區,讓中小學心理咨詢工作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