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桑珠
(西藏日喀則市小學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教師的重要工作是教書育人,并通過向他們傳授知識來教孩子們行動。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歷史中最著名的傳統美德,它需要炎黃子孫去繼承和發展,所以從小就要教孩子弘揚傳統文化,老師需要多做功課,把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教育帶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中,并在每一堂課中實踐。因此,有必要研究學生的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分析不同階段學習者的年齡特征,廣泛研究,創造性地利用適合學習者的傳統美德教育資源,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讓每個學習者都圍繞傳統美德扎根。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而充滿活力的文化,其中大部分是愛國健康、勤奮工作、誠實可靠、勤奮正派等。如今,大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受到父母的寵溺和保護,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結果,有些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缺乏耐心,心理承受的能力下降。其中,傳統美德逐漸淡化,典型癥狀有:(1)不文明行為增多,社會公德心下降;在公共場所,無視交通規則、不尊老愛幼、亂丟垃圾、破壞公共財產等常見行為。(2)懶惰思想嚴重。(3)過分依賴父母,志向遠大卻不愿付出,貪圖享樂,只想坐享其成。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地反映了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存在問題[1]。
2.1 挖掘典型人物形象。許多著名的人物故事仍然感動著我們,其中一些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不惜為國家犧牲了生命。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眾所周知,黃繼光在執行任務時,他不畏生死,用胸膛擋住敵人的子彈,為贏得戰爭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這個典型的例子為學生提供了詳細的學習體驗。傳統的童話故事中,如鐵杵磨針和鑿壁偷光,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黃香溫席和子路借米的故事更能體現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些故事對孩子們產生了微妙的教育效果。小學生模仿能力很強,有人給他們當榜樣,他們會更容易的學習,效果也會更好。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雷鋒以人為本、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被清晰地勾勒出來,雷鋒的品質是大多數獨生子女所缺乏的品質。因此,教師應該用雷鋒的感人行為來宣傳雷鋒的形象,引導學生共同成長,為他人獻愛心。《王二小》一文講述了一位小英雄為了國家和敵人周旋的故事,最終英勇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孩子們要感受到當時的嚴峻形勢,感受到王二少的智慧和勇氣。
2.2 傳統美德教育體現在生活之中。教師應結合課堂內容補充傳統美德教育相關材料和活動,使學習內容更相關、更豐富、更多樣化,學生對學習的理解更廣、更深,使教育的影響更有效。如,教學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讓學生們在重復這首詩時,被孟母三遷的執著所感動。在教學《學會看病》一課,母親通過兒子不斷的行動來表達她的愛;《慈母情深》一課,母親克服經濟困難,讓兒子大量買書學習,每一篇感人的文章都隱藏著最深的父母之愛。
2.3 捕捉感動人心的場景。在語文教科書里有很多動人的場景,這讓學生振奮起來,這樣的場景能喚起學生的深思,幫助他們在課后實踐。如,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它描述了父親和母親之間表達愛的不同方式。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感受到父母的愛,懂得照顧父母,理解父母,這凸顯了語文課程的教育實踐性。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個懂事的孩子。《搭石》一課生活中有一些很平凡的場景,但平凡的場景有更深的含義,簡單的畫面中透出好點子,人們的無私奉獻和呼喚對我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教學《搭石》一課時,可以采用認識平凡的事物,讓學生可以認識美和體驗美,發現驚人的美,體驗生活中的多種美。
2.4 滲透古代文化。許多古代文化教學內容都被安排在了中文版中的教科書中,為學生提供了各種類型的詩句。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將愛國主義帶入學生的學習中,并了解一些祖國的偉大河流和山脈。在探索過程中,學生們以不同的方式體驗祖國的美麗,進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新三字經》中有孔融讓梨等關于美好品質的故事。這個故事對學生來說非常珍貴,它教會了我他們的勤奮、努力和謙遜,這些內在品質使學習者終生受益[2]。
小學語文與中國傳統美德教育密切相關,構成德育的重要領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感受到了父母愛的奉獻和無私;感受到了勤奮和簡單的美;感受到了辛勤工作和持之以恒的決心;感受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祖國的力量,激發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讓傳統美德扎根在學生心中,并落實到他們的行動中。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美德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密不可分,把傳統美德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達到了明確的教育效果,鼓勵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品格,有助于德、智、體力的廣泛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準確把握我國教育改革方向,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