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次全球產業轉移國際經驗的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樊懌霖 河南投資集團科研工作站
國際產業轉移是產業由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是一種產業在空間上移動的現象。上世紀50年代后至21 世紀初,世界上共發生了四次國際產業轉移。第一次是上世紀50 年代,美國將技術密集度較低的產業向外轉移,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承接國是日本和西德,日本借此成為英美之后的第三個世界工廠。第二次是60 年代至70 年代初,兩次世界能源危機沖擊下,美、日、德為集中力量發展能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將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產業轉移至中國臺灣、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三次是70 年代末至80年代,移出國與承接國出現多層次迭代特征,美、歐、日繼續將重化工及汽車、機電等部分資本密集型產業向韓國、中國臺灣地區轉移,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將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和東盟國家。第四次發生于90年代,美、日、歐將信息和網絡技術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向“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新興市場轉移,而新興國家將傳統資本密集型產業與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入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截至21 世紀初,這四次產業轉移推動全球制造產業格局形成了德國為中心的“歐洲工廠”、以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工廠”和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工廠”。
(一)世界產業四次轉移浪潮的關鍵國家及相關產業梳理
為研究國際產業轉移對各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化影響的傳導路徑,本文選取美國、日本、新加坡(亞洲“四小龍”代表)、泰國(亞洲“四小虎”代表)四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發現四次產業轉移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向低成本地區梯度轉移是主導規律。轉出國產業升級或新產業興起使傳統產業逐步失去優勢,這些產業對承接國而言具備一定吸引力,四次產業轉移均具備梯度轉移的特征。二是產業結構優化是轉移的主要驅動力。四次產業轉移中,技術領先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是驅動產業轉移的主要動力。如,伴隨美國產業對外轉移,自身產業結構實現優化,上世紀六十年代后美國將將傳統制造業轉出,大力發展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等產業,工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三是要素和稟賦優勢決定國際分工格局。每一次國際產業轉移都重塑了國際分工格局,多國共同參與生產,形成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產業轉出國和轉入國之間相互依賴進一步加深。
(二)產業轉移期間國際收支結構變化特點分析
產業轉移是較長時期內持續動態的變遷過程,本文從1973 年以來每隔五年取一次數據分析各樣本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化情況。
1.以紡織業、機械制造業為代表的產業轉移帶動經常項目下承接國順差和轉出國逆差的“兩增長”
國際貿易在全球產業轉移進程中,基礎性貨物貿易收入隨產業轉出流向承接國,進一步表現出經常項目承接國的順差增長與轉出國逆差同時增長的特點。歷史上發達國家(美德日)、新興發達經濟體(韓國、新加坡等)先后都經歷了相關產業轉移和承接,并在國際收支結構上表現出了相似的變化趨勢。
從樣本數據看,20 世紀60 年代美國逐步轉移出制造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后,經常賬戶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且逆差逐漸擴大,1978 年至2018 年美國持續逆差,且占GDP 比重平均達2.38%。新加坡從20 世紀80 年代承接產業轉入后由逆差轉為順差,1973 年至1983 年逆差由占GDP14%縮窄到3.4%,1983 年轉為順差,占GDP 比重躍升至7.63%,到21 世紀初擴大到20%以上并維持順差至今。日本在20 世紀60—70 年代承接產業轉入后經常項目由逆差轉為順差,在90 年代轉出紡織和機械制造業后順差逐漸縮小,個別年份出現逆差。泰國則在承接產業轉移后由逆差轉為順差,且順差不斷擴大。
2.轉出國掌握的“核心科技”帶來服務貿易順差和轉入國服務貿易逆差的“兩擴大”
從轉出國看,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轉出的輔助知識產權輸出帶動其服務貿易順差的增長。產業轉出國在掌握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集中力量發展優勢、高級產業,如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并帶動服務貿易順差增長。同時,轉出國在轉出產業的同時也需輸出服務(如專利技術、管理咨詢等)輔助海外的制造生產,必然帶來服務貿易順差。在轉入國方面,服務產業缺乏競爭力同時承接產業亦需借助技術支持(支付專利使用費、管理咨詢費等),進而表現出服務貿易逆差的擴大。
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自20 世紀70 年代起處于順差,從1973 年的28.3 億美元增長到2013 年的891.8 億美元,雖然近年來有所波動,但仍維持在700 億美元以上。日本在20 世紀90 年代轉出技術密集型產業至亞洲“四小龍”等地區后,知識產權使用收入也由逆差轉為順差,并逐年激增,1998—2019年間平均年增長額達12.7億美元。新加坡、泰國則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相應出現服務貿易逆差并快速擴大,其中新加坡從1998 年的18.5 億美元逆差持續擴大到2013 年的195.8 億美元,在2013 年轉出部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后,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使用費逆差出現縮窄。
3.產業轉移主要渠道為外商直接投資,轉入國FDI 持續增加
從轉移渠道看,對轉出國而言,產業轉移諸多方式中,跨境直接投資形式是主渠道,對轉入國而言,引入外商直接投資(FDI)是解決東道國短期內擴大生產資金缺口最有效方式。在多次產業轉移中,制造業的轉移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許多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制造業都是出口導向型的。如20 世紀70—80 年代,新加坡承接產業轉移期間,吸收FDI 快速增長,1987—1998 年間,年度引入外資規模從3億美元增長到36.6 億美元,FDI 占GDP 比重由4%提升到14.4%。泰國從1988—1998 年間,年度引入外資規模從11億美元增長到73.2 億美元。
考慮國際產業轉移主要載體是跨國公司,主要渠道是跨境直接投資(FDI),為檢驗產業承接國與國際收支結構之間的關系,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歸方法分析樣本國跨境直接投資(產業轉移主要渠道)與經常項目差額(國際收支結構的主要衡量指標)的關系。在研究對象上,選取既有承接、又有轉出的“亞洲四小龍”——新加坡為樣本,新加坡是典型的依托承接產業轉移帶動經濟發展后轉出邊際產業的代表國,其制造業83%來源于外資,因而觀察新加坡的國際產業轉移對其國際收支結構的影響結果具有較強代表性。在數據上將其外商直接投資(FDI)凈流入和境外投資(ODI)凈流出與經常項目差額(CA)作為分析變量進行實證分析,數據選擇1972 年至2019 年數據。
實證結果表明,新加坡FDI 凈流入、ODI 凈流出(取絕對值)與經常項目差額的擬合度很高,均通過了實證檢驗,表明國際產業轉移對其國際收支結構的影響十分顯著。FDI和CA、ODI 和CA 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5 和0.92,在一階差分序列平穩的基礎上,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FDI 和ODI 分別均與經常項目差額存在顯著單向因果關系,即FDI 和ODI 改變量都是經常項目差額改變量的格蘭杰原因。考慮資金流向則結論為:外商直接投資(FDI)與經常項目差額為顯著正相關,境外直接投資(ODI)與經常項目差額為顯著負相關。
從實證結果可以看出,國際產業轉移通過FDI 和ODI的載體對相關承接國、轉出國的國際收支結構都產生顯著影響。
(一)增強產業政策與貨幣政策、外匯政策的協同發力。國際產業轉移是帶動國際收支結構趨勢性變化的重要因素,主要通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跨境投融資作用于國際收支,對國際收支結構有長期顯著影響。建議加強貨幣政策、外匯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統籌,充分考慮國際產業轉移對中長期國際收支結構變化的趨勢性影響,提高政策前瞻性和協調性。
(二)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加強對產業轉移的規劃引導。中長期看,國際產業轉移的方向遵循梯度轉移規律,我國推進過剩低端產能轉出和引導產業轉型升級是必然趨勢,我國應牢牢把握產業升級的內在規律,充分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推動在關鍵領域、“卡脖子”領域加快產業升級,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財政金融投入,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努力占領國際產業領域制高點。
(三)加強監測預警,完善應對預案。目前,我國面臨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去中國化等頻頻抬頭,可能出現違背市場規律和市場主體意愿的“黑天鵝”沖擊事件,使我國面臨較大的產業轉出和資金流出壓力。應強化監測預警,密切關注美國等主要國家政策變化,加強對重點產業行業的監測分析和形勢預判。針對某些領域可能出現的產業無序轉出及對國際收支的沖擊風險,及時建立風險應急預案,做好政策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