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子憶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動作程序理論和動力模式理論(以下合稱為“運動控制兩種理論”)是動作控制理論兩種最具代表性的理論,對技能學習和技能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啟示作用。教師運用動作程序理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初期階段通過程序的記憶來掌握動作的學習,同時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運用動力模式理論教學,往往是在學生學習的自動化階段,通過改變環境信息,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信息來強化學生技能的學習,使學生在變幻的環境中突然間掌握某種技能。動力模式理論教學多用于復雜的組合動作教學中。本文通過分析動作控制兩種理論在籃球投籃技術教學中的運用發現,相比傳統教學方法,動作控制兩種理論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主觀能動性以及預判的能力。
運動控制理論依據控制系統的中心部分和環境特征的不同作用來區分不同的協調運動。前者強調中樞神經系統指令在控制過程中的重要性,后者更多強調由環境確定的運動指令以及這種信息與軀干、肢體、神經系統間動態的相互影響。其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理論為動作程序理論和動力模式理論。
動作程序理論是強調中心控制的理論,其核心是動作程序,它是一種以記憶為基礎的結構,控制著肢體的協調運動。
動力模式理論是描述和解釋協調運動控制的一種方法,其強調環境信息的作用以及軀干、肢體的動態特征。動力模式理論的提倡者將人類的運動控制當作一種復雜的系統,其行為方式與那些復雜生物或物理的系統相似。人類的動作控制作為一種復雜的系統,是從非線性的動力學觀點的角度來解釋的。這就意味著,行為在時間上的改變不是持續的、線性的過程,而是突然發生變化的。
在籃球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來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如傳統教學方法強調教學過程,傳統上認為體育教學交往是一種單向影響的過程,即教師影響學生,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注重教學雙邊活動中教師教授知識技能的方法,其教學方法的程式比較簡單,多種方法相互配合,構成了以‘教’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體系。
通過對動作控制兩種理論的學習,筆者認為將動作控制兩種理論運用到籃球教學中,相比傳統教學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運用技術的能力。
由于籃球運動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在進行籃球教學時,教師不應簡單考慮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還要考慮學生如何應對場上多變的情況,做到隨機應變,同時快速靈敏地做出反應。因此,教師在教授技術動作時,應該以動作程序理論為教學的主導理論,因為這個理論是抽象的,是以記憶為基礎的一類動作表征。在學生執行動作前,可以為學生創造一些動作模式,讓學生建立動作表象,形成記憶表征,引領學生啟動和完成預期動作。教師在進行復雜的組合動作技術教學時,應以動力模式理論為教學的主導理論。動力模式理論強調環境信息的作用,在技能學習過程中可為學生創建與練習相關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逐漸掌握技術的運用。
無論是強調中樞神經系統決定運動信息的動作程序理論,還是考慮環境信息重要作用的動力模式理論,教師在教學時都不應該單獨考慮某一種理論的運用,而要將兩種理論混合起來運用。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好基本技術,同時提高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以及運用技術的能力。
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是一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它的形成具有階段性,并不是一氣呵成的。根據不同階段的特點,費茨和波斯納曾提出一個三階段經典模式,即認識學習階段、聯結階段和自動化階段。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教師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理論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運用所學技術。
以往籃球教學多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由教師對教學動作內容進行詳細示范和講解,然后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相應練習,通過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使學生更好、更準確地掌握所學內容。然而在整個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解與傳授過程占據了籃球課大部分的時間,對學生自身發展、實際運用動作、解決實操問題能力的影響甚微,學生的學習過程也非常機械化。
學生初學某一個動作時,首先必然是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經自身感官系統使所學動作在腦海中留下“記憶痕跡”,再通過記憶的儲存預先在大腦中啟動完成動作所需要的信息,進而形成準確的動作概念和程序。
以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右手)為例,投籃時的身體姿勢是投籃的基礎,投籃出手動作則是完成投籃動作的關鍵,且只有正確的身體姿勢才能確保出手動作的穩定性。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投籃技術動作分解為身體姿勢、持球手法、出手動作三個步驟。
(1)在講解和示范身體姿勢時,教師要強調腳的站位和身體的方向,最舒適的站位應該是一只腳在前、另一只腳在后,身體正向籃筐站立。
(2)持球動作是控制球出手方向、保持球穩定性的基礎。在進行持球動作教學時,教師應注意學生做持球動作時大臂和軀干、前臂和大臂是否成90°。如果學生手肘外展,應考慮學生是否因前臂內旋不夠而導致動作不標準。
(3)投籃出手動作是完成投籃動作的關鍵,它影響著投籃命中率。投籃的命中率還受投籃方向、眼睛瞄籃圈時的位置、球的旋轉速度、手部發力的控制、球的飛行弧度等因素的影響。在教學時,教師要強調球出手時手指的撥球動作,讓學生利用食指和中指用力撥將球送出。
教師采用動作程序理論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解決困難的能力。當無法準確完成動作時,學生通過回憶和思考每個動作的步驟,來找出究竟哪個步驟出了問題,導致動作出現偏差。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多留出時間進行練習,用更多的時間幫助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教學的初期階段即認識學習階段,教師將動作程序理論融入教學中,可以讓原地單手肩上投籃的程序預先在學生腦海中留下記憶,學生通過回憶和思考,嚴格按照練習程序反復練習,強化動作,形成正確的動力定型,避免錯誤動作的形成。
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教師運用動作程序理論進行教學,讓學生的“學”占據大部分整個課堂時間,技術動作的教學不再一味是教師的單一傳授,整個課堂氣氛也不再乏味。教師根據原地單手肩上投籃動作呈現的特征,結合學生的特點,調整學生的身體姿勢、持球動作、伸展幅度、肢體的協調用力等,合理安排學生的訓練內容以及訓練的重難點。學生按照步驟循序漸進地進行練習,利用在腦海中建立的動作程序的記憶,通過“做”來學習技術,從而完整地掌握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技術。
動力模式理論強調環境信息的作用,在技能學習過程中為學生創建與練習相關的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生逐漸掌握技能,動力模式理論教學多用于組合動作的學習。當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學習后,單個技術動作已經掌握得非常嫻熟,動作準確自然,遇到環境刺激時能夠保證技術動作不被輕易破壞,無須有意識地控制動作,這時學生就進入到運動技能學習的最后一個階段——自動化階段。
學生在自動化階段的技術學習幾乎是自動的、無意識的、習慣性的。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此階段的教學目標,采用動力模式理論對學生進行組合動作的教學。以投籃為例,在籃球比賽中,籃球運動員更多關注的是球場復雜多變的環境,以及思考通過何種手段能將球準確投入到籃圈中,而不會關注投籃時身體姿態、持球以及出手時的動作。比賽時籃球場上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運動員做出的投籃動作可能與最初學習的、絕對規范的投籃動作不一致,如后撤步跳投、突破后急停跳投等,但最終都能命中得分。這一系列動作的完成,顯然已經不是由最初學習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的“動作程序”來控制動作的完成,而是通過臨場反應來對付復雜的環境以及瞬息萬變的情景。
自動化階段的系列動作是在神經系統的控制下,根據不同情景條件產生的肢體運動。當所處環境發生變化時,球員會因特定環境條件而表現出特定的穩定行為模式。也就是說,如果教師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比賽中合理地運用一系列組合技術動作,相比采用動作程序理論進行教學,在自動化階段動力模式理論更適合教師的教學實踐。因為在自動化階段學生已經嫻熟掌握單個技術動作,而這個階段更重要的是合理使用這些單個技術動作的組合,把所學技術動作靈活地運用到比賽和訓練中。那么如何在復雜的比賽環境中精準地完成投籃動作,如何正確處理手中的球,使得球最后中圈得分呢?教師可以根據動力模式理論,采用變換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變換練習是指練習者在進行某項技能練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的動作和環境條件的變化。例如:
(1)變換投籃位置:即任意投籃點的投籃練習。如在罰球線和罰球線前后0.6米處的地方放置n個標志桶作為投籃點(10>n>5),投籃者在不同標志桶位置處進行原地投籃練習,隨后進行無球跑動,跑到下一個標志桶位置接球投籃,最后運球到投籃點做急停跳投練習。
(2)變換投籃條件:如增設防守人。在場地內增加一名防守人,讓投籃者在被防守的情況下進行投籃練習。防守人先進行消極防守,然后進行積極防守,讓投籃者體驗在不同防守情況下做出正確處理球的選擇(即投、傳、突)。也可增設多名防守人,讓投籃者做出正確處理球的選擇(即投、傳、突)。
(3)變換投籃環境:在室內或室外進行比賽訓練。室內外光線、地板、籃架材質各有差異,會對投籃會產生一定影響。也可以增加外界干擾,鍛煉投籃者在復雜環境中不受環境因素影響等。
運用動力模式理論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更熟練、更穩定地掌握動作,還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下更好地完成動作。比賽時完全相似的兩種情景是很難遇到的,所以學生不單單要掌握籃球技術動作,還需要隨機應變的能力,能根據復雜多變的情景,及時做出適當的連鎖性反應,甚至是提前做出相應的判斷。
綜上所述,合理利用動作控制兩種理論進行籃球教學,相比傳統教學方法,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做中學”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雖歷史悠久,影響力廣泛,但是它的教學過程過于簡單,方法過于單一,并且教師的“教”占據太多課堂時間,壓縮了學生的練習時間,使得學生沒有較多時間去思考與所學技術動作內容相關的問題,不能在比賽中活學活用所學技術動作。
如今,籃球教學更看重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實際動手的能力。通過“做中學”,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同時也能培養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籃球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動作難點、教學目標的不同,運用不同的動作控制理論,使學生更快速、更靈活地掌握正確的籃球技術動作,并靈活運用到比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