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毓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中心小學 吉林 通化 134102)
新課程背景下,農村小學校本研修的開展,需從多角度分析,積極整合各方力量,構建良好的校本研修環境,讓教師在各方面資源支持下更好展開教學工作,實現農村小學教育的新發展。
通過開展校本研修,可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專業水平,可提高整體教師綜合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個體更好發展。此外,教師自身的成長是一項長久、循序漸進的工作,故校本研修應作為農村小學教育重要目標,以校為本,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提升學校綜合辦學力量。而開展校本研修,可促進校本教育工作落實,為學校發展帶來新的活力[1]。
目前,受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因素影響,其小學師資配置及硬件設施和城市資源還有一定差距,加之小學對校本研修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部分教師缺乏校本研修觀念,學校即使設置有校本研修,多流于形式,一個學期開展少量公開課走走形式,未起到校本研修真正作用[2]。還有部分學校雖然有相關校本研修活動,但都為學校、教研組組織,活動以上課、聽課、評課構成,還有部分參觀學習、教學評比。在校本研修活動上,農村小學重視校本研修的展示,輕視研究,重視預設,未重視生成,接受較多,缺乏參與,故單向傳遞較多,傾向于表面處理,忽略對校本研修的學習、學會。為解決上述問題,需聚焦于校本研修的研究、生成、參與、機制完善。
3.1 轉變理念,提高認知。校本研修的落實首先需要辦學人員秉承正確的教學理念,有較強的教育責任感。故農村小學辦學人員需從小學教育及教師成長出發,對校本研修重新定位,積極開展學習研討,做好專業研究的引領。辦學人員要把握好校本研修的內涵及實質,落上級法規、政策[3]。校本研修的制度建設應體現出對教師的關懷,以積極、發展的心態為駕駛構建成長憑條,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形成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向專業化方向不斷成長。校本研修的開展,要求教師把握教育改革脈搏,將培訓和實踐結合,不斷“自學”,在教育中融入“自我”,以理論聯系實際,提高自身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能力,自覺提高自身的教育認知及專業水平。
3.2 構建合理的管理制度并豐富評價制度。校本研修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為保障校本研修的質量,因構建全面且嚴格的管理制度,結合農村小學現狀,強化對校本研修干部的培訓、引導,讓干部人員樹立正確的校本研修意識,營造良好的研修氛圍。要規劃好管理制度、考核方案、資料保存工作規范,按照具體培訓項目開展專題學習、課題研究等,從整體改進農村小學的教學業務,以容易操作的校本研修制度,使校本研修積極融入到教學常態工作中,落實教學業務組織變革的創新。為提高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積極性,促進教師更好發展,還需構建多元化的評價制度,以有效的管理促進校本研修落實,并以校本研修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教師積極參與到校本研修當中,將其校本研修的成果、作用和教師的年度考核、人事制度結合起來,定期評選優秀教科組、骨干教師等。還可以開展量化考核,將公開課、專題研究、教學論文、學習回報、競賽等融入到考評標準中,提高教師參與校本研修的積極性。
3.3 落實多樣化培訓方式。校本研修具有靈活性特點,其培訓方式也多種多樣,可采取專題培訓、課題研究、考察觀摩等方式,最大化培訓效果。
首先,在專題培訓方面,應按照農村小學教師現狀,結合教改要求,從教學發展熱點、難點入手,安排優秀教師、專家展開專題培訓,培訓內容可以從理論、技術、專題討論入手,通過一系列講座,讓教師了解國內外小學教育的事業的發展,豐富自身理論知識。
再者,對于課題研究,要求研究主題緊密貼合教學-,重視研究計劃制定,扎實完成研究過程,解決實際問題。對于一些課題研究時間較長的,可能會導致課題研究進展到后期,專家指導很難落實,亦或使資源缺乏,導致教師交流效果下降。此時領導人員要深入到課題研究中,激勵教師,探索多元化的途徑,和專家構建穩固聯系,及時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是課題研究持續進行,提高教師綜合科研水平。
最后,對于考察觀摩,可以組織教師到教學取得有效成果的學校考察觀摩其他教師教學方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考察觀摩之前,應制定合理的考察主題,有針對性的去考察。考察觀摩結束后,需結合自身學校教學實際,將考察觀摩的成果運用到教學的實踐中去。
綜上所述,受新課程影響,農村小學的校本研修開展需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拓展學習內容。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校本研修意識觀念,強化自身業務學習。學校方面應強化優秀校本研修學校對農村小學發展的引導性的作用,組織科學的教研活動,教師研修重點圍繞課堂展開,從改進教學入手,“聚焦課堂”,關注教育教學全過程,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真正起到校本研修最大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