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暉
(甘肅省和政縣第一中學 甘肅 和政 731200)
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關注與引導一直都是教育的重要內容,而農村寄宿留守學生又作為一個極為特殊的學生群體,需要學校與社會予以更多的關注。本文將就農村初中寄宿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以及培養農村初中寄宿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策略進行展開。
隨著近些年來國家的脫貧攻堅工作,留守學生的現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一些較為偏遠的地區政策還未惠及到的農村,留守學生現狀堪憂。這些留守學生大多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這種跨輩的生活方式不利于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很多留守學生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甚至有些留守學生由于家中年邁的長輩沒有照顧他們的能力而只能選擇住校,進一步脫離了家庭,得不到親人的關懷。
由于爺爺奶奶輩及父母輩的低收入現實狀況,貧困進行了代際傳播。農村留守學生家庭條件一般都處于貧困階層。學生的營養不良以及教育缺失,一直都是農村留守學生長期發展的重點問題。根據相關的數據研究表明,這些孩子的家庭情況一般都不太和諧,比如說他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留守學生的父母受教育水平一般都偏低,甚至有些看護人有精神疾病,監護人可能素質低下,對于學生態度冷漠甚至使用暴力。
還有不利的社會環境,也對他們造成了很深的傷害,比如說深度貧困對他們造成的營養缺失,以及教育資源落后。還有人口流失問題,學生的家長向城鎮涌入,造成農村人口缺失。在偏遠的農村,還有可能產生一些毒品犯罪亂象。現階段的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留守學生一般表現為有孤獨傾向,對于他人的態度漠然。在初中留守學生教學過程中,兒童一般表現為經常性的逃學遲到,無法完成作業,不誠實說謊。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這些學生一般都有自卑心理。因為習慣較差,對于學習缺乏興趣,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生活無聊空虛,膽小怕事。缺乏人陪伴的兒童長期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自言自語與小貓小狗說話。長期的交流缺失,會導致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口頭交際能力減弱,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無法更好的發展。
留守學生住校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孤獨的問題,但另一方容易滋生校園暴力事件。由于同學之間長期處在共同環境之中,由于個人性格習慣的不同很容易產生沖突,那些家庭狀況相對較好或者性情比較惡劣的學生就有可能帶頭排擠針對留守兒童。在羞辱打罵孤立中傷害那些留守兒童,他們受到傷害也沒有地方可以傾訴,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年紀大也得不到家庭的庇護。這些留守學生會給農村的教育以及社會的發展產生一些比較大的負面影響,能否解決好這一問題對于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和對于整個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
2.1 課程教學之外加強心理建設。孩子的想象力是豐富的,他們的天空是高遠遼闊的,然而他們應對現實困境的翅膀卻是如此無力。這一沖突就決定了初中生的心理很容易陷入不為大人所理解的困境中,他們在困境中掙扎,而無法尋求幫助與理解。留守學生缺少父母的陪伴,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與理解,普遍容易感到自卑。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缺乏參與,一方面對子女寄予厚望,另一方面是留守學生實際能力的欠缺,造成留守學生的心理困境。學校作為農村寄宿留守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場所,要從知識方面對進他們進行培養,更要從心理健康上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促成他們的全面發展。
2.2 教師增加對寄宿留守學生的關注。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言行。在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要對寄宿留守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多多留意寄宿留守學生的反應,關注他們是否有跟上教學進度。可以在上課時主動請寄宿留守學生回答問題,讓他們勇于在課堂上發言,培養他們的信心,當他們答不出來問題時也不要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批評,而要鼓勵他們在下次做得更好。在對于寄宿留守學生作業的批改上面,除了指證他們的錯誤也可以在旁邊寫下鼓勵的言語,告訴他們;“你可以做到要加油,你已經有進步。”
2.3 設立專項資金。在對于寄宿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上,學校要承擔起自己的義務,積極的幫助進寄宿留守學生。比如說可以設立專項資金,對寄宿留守學生中家庭情況困難的同學予以一定的資金幫扶,或者是在學費,書本費用及餐費住宿費上進行一定的減免。還可以向學生發放免費的書籍,或者建立讀書角落,讓學生們通過閱讀活動養成積極向上的觀念。對于寄宿留守學生的成績方面設立獎學金,當他們的學業取得進步時,發放獎金與獎品鼓勵他們更上一層樓,讓他們在學校得到歸屬感。
解決農村寄宿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教師與學校都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農村寄宿留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在農村寄宿留守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上,我們能做的還有許多,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村寄宿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會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