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以云 陳丹蕾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中學 江蘇 蘇州 215107)
1.1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定義。任務驅動型作文,是在多向性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指令創設擬真的寫作情境,驅動學生完成特定寫作任務與要求的一種作文訓練形式。[1]
1.2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特征。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類型有“表態說理類、權衡選擇類、權衡判斷類、意見建議類、理據舉證類、回應解答類、因果論證類、經驗交流類”等。[2]其命題往往具有情境性、指令性、思辨性的特征。
情境性。作文材料給出一個具體情境,往往出現了矛盾對立性的問題,要求考生結合自身、實際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
指令性。作文題目有明確的、具體的寫作任務。包含文體指令:指令寫成哪一類文體;內容指令:指令寫作內容是什么;思維指令:指令問題的焦點、寫作的著力點;對象指令:指令具體的寫作對象。
思辨性。因作文材料的矛盾性,作文立意開放性強,考生在行文中,要針對材料所給的事件或人物辨析關鍵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質等,最終做出權衡。
“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這一概念最早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于2015年正式提出,大部分老師認為任務驅動型作文是一種新材料作文,因為它是高考改革背景下新出現的一種作文命題形式,并且與傳統材料作文有顯著區別。但筆者認為任務驅動型作文其實并非新出現的題型。
如1985年全國卷高考作文:
澄溪中學附近有一家前進化工廠。工廠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氣體和廢水。廣大師生和附近居民長期處在被污染的環境中,身體健康受到損害,工作學習受到影響。幾年來,學校多次向工廠提出意見,要求妥善解決污染問題。但廠方以生產任務繁重、技術力量薄弱和經費開支太大等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決。
要求: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一封信,反映情況、申訴理由、呼吁盡快解決(化工廠排放廢水、有害氣體、污染)問題。
198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
根據提供的材料所設置的情境回信:你的好朋友××是某重點中學高三年級里中上水平的學生。他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從高一開始,就立志報考某重點大學歷史系。現在畢業在即,班主任李老師動員他報考一般院校,認為錄取的把握性大。他父母認為學歷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語成績很好,所以堅決主張他去報考外語、外貿專業,將來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較優厚。
他為此感到困惑和苦惱,給你寫一封信,想聽聽你的意見。請給他寫一封回信。
以上兩則作文題都具有我們當下所討論的任務驅動型作文的特點,具有情境性:有虛擬的真實情境,符合當時學生的生活,且與之密切相關。具有指令性:明確了寫作文體、寫作對象、寫作內容、寫作焦點。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后一則作文題需要考生辨析概念、辨析利弊、辨析本質,在“感興趣卻出路窄”和“不感興趣卻出路寬”之間做出權衡。因此,這兩則作文應是高考恢復后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
我國高考作文按題型主要分為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各種類型的作文自恢復高考后,各領風騷數年,但終因為套作等問題逐漸淡出高考舞臺。為了防套作和宿構,強化高考的育人功能,2015年以來,任務驅動型作文開始在考場上集中大量出現,在原來材料作文的基礎上提供真實的情境引發考生思考,增加具體、結合實際的任務指令,激發考生的寫作欲望,較好地解決了傳統材料作文宿構和套作的問題。目前,任務驅動型作文逐步發展,漸趨成熟。
毋庸置疑,任務驅動型作文作為考場作文具有諸多優點,所以它成為高考作文的“寵兒”,但高考這根指揮棒直接引導一線教學,高考的內容設置對教學存在較大影響。在實際一線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出于功利化的目的已經把任務驅動型作文當做作文教學的重心甚至全部。考什么,教什么,練什么,這種作文教學已經給正常的作文教學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例如:
3.1 大部分學生喪失表達欲望、寫作興趣。大量單一的應試作文題型的訓練導致學生逐漸喪失表達欲望、寫作興趣、寫作動力,他們感到高中作文課堂如此枯燥,每次作文訓練積極性都不高,三年下來,他們的寫作水平沒有多大提高。
3.2 不利于學生寫作綜合能力的培養。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文體要求基本都是議論文。從寫作任務的維度看,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學生能夠思考生活、關注社會、表達自我的真實感受。而目前任務驅動型作文情境材料大多源自社會性話題,致使學生在平時寫作中將眼光聚焦于社會熱點而忽略了自我情感。從目前高考命題發展趨勢看,任務驅動型作文逐步由個人發展、社會矛盾向家國情懷等宏大題材轉變,面對這種轉變,大部分學生的敘述只是蒼白無力的“史實介紹”,對歷史事件、英雄人物的記敘不會添上精彩的典型性細節描寫;抒情流于空泛。學生的考場作文充斥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形式化樣板文。學生的思想只是看起來“豐厚”,實則干硬。文字讀起來“漂亮”,實則沒有感染力,沒有溫度,沒有情感和生命,因為缺少了內在真情實感的地基,高樓大廈也只會搖搖欲墜。
長期的議論文寫作導致學生疏于描寫、抒情、敘事。其實,好的作文不僅要有能說服人的“思”,還要有能打動人的“想”。而這個“想”正是平時多樣化的寫作體驗和寫作感悟積淀而來的。過于狹窄的作文教學,對學生寫作綜合能力的培養有害無利。
3.3 對高中前階段學生來說類似于揠苗助長。任務驅動型作文除了對思辨能力的考查,還有對語言組織能力、審美能力、文化能力、創新能力等的綜合考查。真情實感、真知灼見的培養有一個形成、發展、成熟的過程,學生要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和寫作訓練來慢慢形成這些能力,但我們從高一就開始單一化的所謂考場作文訓練,忽視了其它能力的訓練。這無疑是揠苗助長,并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比如進行描寫的寫作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感知力、想象力、創造力,文學的創作也是對世界、生命的探索,跳過感性認知直接要求學生理性分析議論,難免落入“假大空”的窠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通過作文訓練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本身存在的問題及其給高中作文教學帶來的影響已經從初露端倪到不容小覷。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矯治不僅要著眼于任務驅動型作文教學本身,更要著眼于外圍。不能把作文教學與應試劃等號。我們應該按新課標的要求,遵循規律進行作文教學。
4.1 結合新教材、讀寫合一,形成系列的寫作訓練。教材是課標理念的呈現。語文統編版新教材按照2017新課標理念,以核心素養為依歸,以任務群為核心,每單元設計單元學習任務,有的是貼近生活情境的實踐活動,有的是以讀寫為主的訓練。新教材關于寫作模塊的設計理念是:重視寫作教學的相對獨立性,讓書面表達訓練落到實處。如必修教材以復雜記敘文、事理說明文、議論性文章寫作為主,穿插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創作和綜述、演講詞、文學點評等實用性文本的寫作。教師的教學可以以新教材為藍本,根據教材的安排展開系列的寫作訓練。
4.2 淡化應試教育思想,進行多元化的寫作教學。選擇多元化寫作并不意味著拋棄任務驅動型作文,要多線并進,點面結合(突出重難點:重要、難寫的作文類型)。
文體多樣化,議論文、散文兼顧,也可以有現代詩歌、古典詩歌、小說創作教學。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每種表達方式都需要訓練。
寫作任務多樣化,不僅可以結合教材單元研習任務,也可以結合課文靈活布置寫作任務,落實學有所得。
4.3 遵循自然寫作規律,由簡入難。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朱光潛先生在《談文學》中提到初學寫作可從敘事、描寫入手,“事與態都是擺在眼前的,極具體而有客觀性,比較容易捉摸……緊抓住實事實物,決不墮入空洞膚泛的惡習……敘事文與繪態文做好了,其他各體文自可迎刃而解,因為嚴格地說,情與理還是心理方面的動作,還是可以認成“事”,還是有它們的態,所不同者它們比較偏于主觀的,不如一般外在事態那樣容易著筆。在外在事態上下過一番功夫,然后再以所得的嫻熟的手腕去應付內在的事態(即情理),那就沒有多大困難了。”[3]
總之,要想說理文有深度、有層次、有態度、有新意,必須要有耐心一步一個臺階拾級而上。
4.4 教學實例。筆者在教學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三單元外國小說時,按照單元研習任務“學寫小小說”為學生講解了小小說的要素、特點以及如何創作小小說,并布置了寫作任務。小小說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人物集中、立意深刻,情節簡單、留有空白。以下為一篇學生習作《踏尋往昔之風》:
我一個人坐在公交車上,紅領巾系在胸前,書包放在旁邊的座位上。窗外的景色奔馳而過,陽光時而明媚時而昏暗,金色的麥田從我身邊掠過,寒冷的北風在我的耳邊低語。
車停了,上來了一男一女,他們也和我一樣戴紅領巾,坐在一邊嬉戲玩耍,過了一會兒,他們發現了我,馬上靠了過來。起初,我不高興、不理睬,但在他們的熱情下,我加入了他們玩耍的隊列,我不再孤單。
又過了一會兒,車又到站了,但這次我們必須停下,因為這是末站,我們含著淚互相告別。
我和那個男孩踏上了另一輛車,這一次,我人高馬大,不再孤獨,喜歡到處碰壁。
車上的人很多,起初我們依然很親密,可我們終究還是分開了,我坐在了車的一邊,他坐在了另一邊。
在這輛車上,我結交了更多朋友,他們都很厲害。
又過了三小時,我下了車,又踏上了另一輛車,與我的朋友們分開。
這一次,我信心滿滿,春風滿面。
本篇作文文風有稚嫩之處,但其運用意識流小說的象征手法,壓縮時空,將自己上學讀書交友的人生經歷,借“搭車換乘”這一情節展現出來。這篇小說沒有什么突出情節,但是可以讀到該學生心理成長微妙的變化過程。
從小小說的創作中,我們會發現也許每個學生都是一位“小小說家”。
不要讓作文教學跟著一兩次高考命題和閱卷規則而“風行一時”。事物是發展的,今天火熱的一類作文也許明天就無人問津。我們是尋求創新的,當任務驅動型作文臻于成熟時,可能就是下一次革新的到來。學生高考完將不會再寫高考作文,而老師的書是要教一輩子的,我們不能顧此失彼,丟失了作文教學的本領。我們的目標是愛上教作文,讓學生愛上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