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伍杰
(安徽省定遠縣實驗小學 安徽 定遠 233200)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然而,目前我國的語文課堂教學還存在著教學方法單一、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合理運用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性的,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說明學習興趣的高低對學習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越大,學習就越深入,學習的效果也就越好。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了,他們會更積極探索課內外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他們會更加頑強,有很強的沖勁。相反,如果他們對學習興趣不強,他們的學習是膚淺的學習知識,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他們只從形式上掌握知識,遇到困難就會失去學習的信心,不會堅持學習。因此,要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并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是十分必要的,預習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前預習有利于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自己預習學習內容,可以大致了解課堂教學內容,實施和完成教師布置的一些教學任務。通過學生的自主預習,鼓勵學生主動發言,并在教師安排的教學任務中簡要描述自己對一些問題的回答。它可以鼓勵學生自覺投入學習活動,在課堂學習中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聽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預習的方法包括:一是,要求學生仔細閱讀課文,然后指出課文中不同的自然段落,對不懂的內容做出批注;二是,鼓勵學生在預習活動中使用工具書解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能利用網絡查找相關信息;三是,讀好課文,自學新詞。這樣,學生在預習活動中,手、腦、口等器官共同參與學習活動,既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就能激發個體學習語文的主動性。
在新課程理念的背景下,情境教學法逐漸成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它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自信心,從而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思維和身心發展。當然,小學語文教師在創設情境時,必須注意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也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開放的語文課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葉圣陶先生說,語文學習主要靠學生的理解。合理的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把自身知識素養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文,理解內容,感悟文本。
在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的觀點往往帶有個人色彩,但教師不能因為這些答案的缺陷而嗤之以鼻,這不利于學生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反而會使大多數學生不敢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發言,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對這些學生觀點的肯定,形成一種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下,學生可以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形成這樣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與學生達成共識。此外,教師在為學生設計教學任務時,應注意教學任務的難度,不僅不能超出教學難度的要求,使學生答不上來;也不能低于學生的平均答題能力水平,讓學生能夠不假思索地得到答案。同時,教師的提問必須具有開放性,開放性問題能引起學生的開放性討論,有利于形成開放的課堂氛圍。在這樣開放性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將得到極大提高。
加強自我調節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幫助學生計劃、監控、調整、控制、反饋和評價自己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督促學生克服困難,努力完成學習任務,學會獨立學習。穩定的情緒和平靜的心態有利于學習,在自學的過程中,有時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有時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難和挫折。這就要求學生調整心態,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避免驕傲自滿和抑郁,以平和的心態激勵自我不斷進取,努力堅強。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學生為主”“自學為主”的原則,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的權利,并有個性化的理解和感知。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語文是基礎學科,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教師應盡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奠定學生學習的基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