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允紅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高興鎮初級中學 山東 日照 276811)
隨著新課改全國范圍的展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語文的閱讀教學也應當順應潮流,探究高效的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隨著教育領域的改革創新,語文教育工作者須以“解放思想、包容開放、與時俱進”為教學理念,以此為基礎對閱讀教學進行思考。既要著力于語文課堂之內,又要放眼于課堂之外,采取課內外相結合的方式,切實擔負起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責任,讓閱讀教學水平切實有效地得到提升。本文將從充分利用語文課堂進行閱讀指導,放眼于課堂之外培養閱讀習慣兩個大的方面進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提升的探討,結合教學實際深入探究提出幾個自己的教學策略。
把握好語文課堂自然是閱讀教學最為直接和關鍵方式所在。不少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不具備有效性的原因在于很多方面:形式感十足、人文性模糊、語言文化積累不夠、忽視閱讀能力培養、閱讀教學重視程度不高、缺乏閱讀習慣等等。這就造成了“吃力不討好”白白浪費時間,教師不見教學成果,學生收獲寥寥無幾的現象。課堂活動的開展是教師對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載體和方式,也是師生之間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在平時的課堂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就要重視對學生閱讀方法的傳授,有意識有目的的幫助學生打好閱讀的基礎,提高閱讀能力,培養閱讀的習慣。同時也要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師生之間的強化交流,為學生營造民主積極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探究,以此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使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得到長足發展。
要帶領學生有條理性的進行閱讀,由淺及深地一步一步深入,整體把握文章內涵。可以按照這樣三個步驟進行:首先了解作品梗概和作者簡介的基礎知識,積累每節課的文學常識,然后在通過精講細練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深入到文章本身,精讀熟讀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最后引領學生進行拓展和升華,超脫文章之外,到達精神境界的層面。
例如:在教學《論語十二則》一課中,先了解文章出處《論語》和作者孔子以積累文化常識熟悉作家及寫作背景,再通過鑒賞品讀疏通文意把握整體文章脈絡,使學生明確主題思想,最后選取一個或若干個問題留給學生,使之得到精神的升華,自主學習與探究,真正通過閱讀有所收獲。比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何正確認識“學”與“思”的關系?中就蘊含了很多哲理。孔子非常重視正確的學習方法,“學”和“思”相結合就是他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之一。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地疑惑。而“學”又是“思”的前提,所以沒有“學”的過程,根本無法具備理解能力而進行思考。所以“學”是“思”的基礎和前提,“思”是“學”的提高和發展。要使學生明白這樣的道理,掌握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習最有力的武器。在課堂當中,如果學生根本不感興趣,無論多么高明的教學方式都于事無補,不會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只有學生自己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愿意去學去閱讀,就不會依賴老師的督促鞭打,轉換為自主積極的閱讀行為,動力大,效率高。因此,要想使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工作產生一定的效益,激發起學生自身對閱讀這件事的興趣,是我們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在課堂中要充分挖掘出語文本真的魅力,發揮語文魅力的巨大帶動力,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當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時,閱讀教學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半,閱讀教學的工作量也就會大大減少。
例如在講解《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前可提問學生關于冬天的感受或印象,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描繪出他們的認知里的冬天的模樣,來進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分享,待學生回答后教師使用幻燈片播放關于濟南冬天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對比呼應和強烈的直觀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濟南的冬天》一文時,在講解過程過程中將“響晴、溫晴、空靈”等詞語在幻燈片上重點突出,欣賞作者是以怎樣的方式對“濟南的冬天”加以描摹的,為什么他描寫的濟南的冬天那樣生動多姿,活靈活現,美不勝收。這樣便使課堂目標內容變得形象化,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促使學生發揮思維能動性,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贊美和熱愛之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2]。之后再進行本課中“環境描寫”的重點教學,學習名家景物描寫的獨到之處,提醒學生在日常閱讀活動中同樣也要注重描寫美景的精詞美句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錘煉自己的寫作技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僅能夠對一個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又能閱讀出濃郁的情感、學到精湛的寫作表達技巧,一舉多得。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單單全靠課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是一個巨大的課題,在課本上未知的,新鮮的,感興趣的,相關聯的都可以成為學生閱讀學習的內容。所以,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是開拓學生眼界、擴大閱讀范圍、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當今的素質教育更加強調能力的培養,而不是使學生一個個成為“應試教育”的傀儡,出現高分低能的學生。很多學生沒有什么有效的學習方法,只是一味的苦讀死學,這樣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學工作者及時做好教學方法調整,眼光不僅僅局限于有限的幾篇課文內容的閱讀教學,還要適當的進行拓展延伸,培養真正有利于學生一生發展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作品《阿長與<山海經>》時不要僅僅局限于本節課文章的閱讀學習,還要為學生提供拓展閱讀的材料,使得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欣賞一位偉大的作家的優秀作品。比如在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魯迅全集》中精選一些精彩的節選、片段,在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的基礎之上,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閱讀,相互交流閱讀心得。也可以介紹一些與《山海經》中的神仙靈獸等的簡介,便于學生對于文章中:“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等的內容進行深入了解,也能夠拓展有關于《山海經》這一部富于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奇書中的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地理知識與文化內容的認識。
這種相關的拓展閱讀,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好奇心強,探索意識強烈,求知欲滿滿的特點,發揮閱讀教學的巨大作用,由此也可以使學生掙脫對老師帶領閱讀的依賴性,不斷鍛煉自主閱讀的能力。自然而然的過渡到按照自己的興趣去追求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自由自在的閱讀,在書籍和知識的海洋暢游,愛上閱讀!對于閱讀教學的開展具有極大的推動力。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質上是長期、反復、循環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學生要堅持長期的閱讀,并且不斷積累所學的重要內容,形成系統化的知識體系,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3]。于永正老師有一次在學術報告中指出當今課改中存在的問題:現在的課堂講的是熱鬧,講的是老師的激情昂揚。至于學生的知識點落實了多少,很少有人關注。讓孩子有收獲有所得,是有效性教學的根本。用于老師說的話就是四個字:義、文、兼得。即閱讀教學要留下語言,閱讀要留下人物形象,閱讀的情感要能感染學生。這就說明,要真正的達到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而要是一個課內外相結合的閱讀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持之以恒的堅持。
例如:要求每個同學準備一個讀書筆記本,可以展開進行拓展閱讀中的主題的深刻思索,也可以時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記錄下讀書筆記和讀書心得。教師以一星期有為一階段,進行對閱讀筆記的評閱。表揚有深刻閱讀體會,閱讀收獲的同學,并且記錄下學生閱讀筆記中積累的精妙的字詞句,頗有心得的讀后感,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使學生的收獲加倍。
這樣長時間的督促和堅持鼓勵,有利于學生在長期的閱讀中,豐富語文知識的積累,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能夠整體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班級中形成向學的風氣,打造一個閱讀的環境氛圍,更利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定期舉辦的閱讀相關的學習活動,例如:圖書館活動、辯論會、演講比賽、征文競賽,校園閱讀會等語文相關的活動。這些形式豐富多彩,輕松愉悅的語文類學習活動一方面能夠使自身的閱讀積累得以活學活用,表現自我的才氣,綻放自己的風采,另一方面又能夠無形中創造了許多的閱讀機會,是養成閱讀習慣的搖籃。中學生正是處于活力滿滿、青春洋溢的大好年華,對于參加形形色色的校園活動大多是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巧妙地利用這些活動融合閱讀教學的內容,是快樂學習高效閱讀的有利方式。
鼓勵學生多多參加校外閱讀活動,例如:全國知識競賽、國學知識講座、名著話劇、博物館展覽等,這些充斥在我們身邊的文化活動,需要我們留心參與進去,這些文化的熏陶無一不會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對閱讀的向往。養成一個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自發自主的去捧起書本,去尋找答案,去無厭地求索,不斷獲取新知,打開一扇扇新世界的大門,汲取營養,完善自我來提高自身的價值。
總而言之,新課改教育理念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在這種趨勢下,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堂,進行閱讀指導,另一方面要放眼于課堂之外,培養閱讀習慣。通過這種課內外相結合的策略,能夠促進學生閱讀的有效性,豐富學生的收獲。對學生語文學科思維的養成以及核心素養的提升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