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 菲
(吉林省通化縣二密鎮中心小學 吉林 通化 134102)
一直以來,中華民族都被稱之為禮儀之邦,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淀了很多傳統美德。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素養,也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提高對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傳統美德教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指的是我國經過五千年發展流傳下來的具有較大影響力,需要繼承及發展的優秀道德遺產。簡單來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指的就是中華民族優秀品質、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氣節以及民族習慣的總和[1]。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主要表現在愛國、仁愛、利義、自強、厚仁、貴和、敦親等各個方面,主要內涵是仁義禮智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從實際情況來看,當今青少年的道德狀況既有良好的一面,也有糟糕的一面。例如,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與平等意識較強,但是也存在享樂、浮躁、急于求成等問題,甚至有一些小學生存在暴力傾向。而小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的初步階段,如果不加以教育就可能會導致學生的道德素質低下。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可以增進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認識與了解,增強學生的集體意識與愛國意識,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奠定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語文課程本身就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對學生的思想與情感有較大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熱愛祖國、珍惜生命等傳統美德的重要性。
2.1 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美德元素。語文教材是開展語文教學的基礎,且語文教材當中含有大量的傳統美德元素,所以教師若想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就應該加大教材的研究力度,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傳統美德元素[2]。首先,語文教師可以深入挖掘教材當中的美德知識,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力量。例如,《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就通過一個小故事闡述了孔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一道理,通過這一篇文章就可以讓學生學會信守諾言。其次,教師可以抓住教材當中的一些典型人物,利用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感染學生。再次,教師需要抓住一些動人的場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
2.2 提高自身素養,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學的關鍵部分,且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為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教師需要加大對傳統美德的研究力度,利用傳統美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到以身作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讓學生意識到認真負責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教師也可以多幫助學生,讓學生也學會幫助他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2.3 利用情境教學方式滲透傳統美德教育。語文課與政治課不同,死板說教不僅無法充分發揮傳統美德教育的作用,還會引起反作用,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利用一些有趣的方式開展傳統美德教育。而情境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之后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傳統美德的小視頻,從而加深學生對傳統美德的印象。其次,教師也可以利用網絡搜索一些關于傳統美德的小故事,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這些故事,之后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方式將故事演繹出來,這樣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傳統美德。
2.4 加強傳統美德教育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傳統美德本身就是人們在生活實踐當中形成的,所以教師需要加強傳統美德教育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社會熱點,讓學生對這些事件進行分析,讓學生自主判斷這些事件的道德情況,繼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教師也可以和家長及時溝通,讓家長教孩子做一些家務,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5 加強經典文化閱讀。語文教學時間有限,教師不能只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美德教育,也需要利用其他方式在課外進行傳統美德教育。進行經典文化閱讀就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式,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與文本及作者進行交流,讓學生感受各種傳統美德[3]。所以,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為學生推薦一些經典文化作品,例如《三字經》等,讓學生通過閱讀提升思想境界。
為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應該深入挖掘語文教材當中的傳統美德教育元素、不斷提高自身素養、利用情境教學的方式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將傳統美德教育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開展傳統美德教育并加強經典文化閱讀,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與情感,讓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