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蝶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小學南校區 江蘇 南京 210019)
在現階段的教學當中,教師對于學生數學量感并不重視,學生通過學習雖然能夠對單位進行換算,但是缺少正確的應用。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之下,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將計量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事物緊密地聯系起來,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了,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了,從而培養學生的量感,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數學量感很多學生并不清楚,但是如果說起量學生一定十分的熟悉。常見的度量單位有長度、面積、體積、重量等等。在數學的學習中,量的問題十分常見,例如求解教室的面積,學生的身高體重,家庭到醫院的距離等等。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量的換算也是教學當中的重點。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數學知識的講解,對學生量感的培養則很少涉及。量感是一種感性的認知,對物體的重量、大小、長度等方面的感受。在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過程中不能僅僅依靠書本上的知識,又帶領學生走入生活,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1]。
在新的課程改革中提出的核心素養的概念,數學素養是核心素養在數學學科的表現,是指學生能夠運用數學的思維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了數學的意識、思維、態度、情感、文化品質等方面。和其他的學科相比,數學更具有邏輯性,結構也更為完整。數學知識的學習要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運用科學的態度來進行分析、推理、驗證。數學核心素養的外在表現有:擁有較高數學核心素養的人,大多數都接受過系統性的數學學習,知識儲備豐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對于數字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夠運用數學知識和思維來看待生活當中的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數學素養能夠鍛煉人的思維,讓人的思維更具有客觀性、靈活性、科學性。數學很多知識是對事物的客觀再現,數學思維更加準確直觀,用數學思維分析問題能夠更真實。
3.1 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知識運用的需要。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僅僅是在課堂上,更是和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的。數學知識是從學生生活當中抽象出來的,生活當中也有數學知識的應用,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十分有必要的。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學生不斷地學習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當中的問題,結合生活進行思考,從而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雖然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形成與課堂教學訓練不可分的,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讓學生學會抽象、培養學生建模、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引入到實際的生活中。
3.2 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基礎。學校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教育,更是價值觀念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當中,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一方面是知識的,另外一方面關于文化方面。知識要緊密地和教材內容結合,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傳遞給學生知識,學生要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獲取知識。而在文化方面,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感受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數學歷史故事、數學的發展趨勢,數學知識在實際應用等方面,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3 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需要。在數學的學習中,數學思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學生具備了數學思維,才能夠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因此在數學的教學當中,教師要針對性的加強學生思維的訓練,讓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得到提升,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當中的問題,對信息進行分析整理,并合理進行推測,應用到實際中,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嚴謹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有關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動手拼一拼,折一折,通過理論和實踐教學,讓學生認識長方形,通過已有的知識推導新的知識,構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3.4 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是掌握數學科學方法的需要。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表面知識的學習,更是需要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數學方法的本質,實現深度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總結數學概念、規律、定理使學生掌握數學思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內容,體現數學思想,讓學生真正的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4.1 認真觀察生活。小學生年齡較小,數學思維和思考方式還處于初級階段,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幫助學生建立數學量感,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讓學生對數學概念有感性的認識,深入理解科學概念。因此在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當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和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物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建立感性的認識[2]。例如,在學習千克和克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嘗試讓學生利用生活當中的物品對千克和克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家中準備10克的大米,1千克的大米帶到課堂當中。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一個沒有蓋子的盒子,邊長10厘米。然后將1千克的大米倒入邊長10厘米的盒子當中,發現差不多能夠裝滿。然后在制作一個大概一克左右到盒子,從而幫助學生建立1千克=1000克的概念。在小學的數學學習中,新的數學概念層出不窮,教師在講解數學概念的時候,可以和學生的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結合數學知識,對數學概念建立感性的認識,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概念意義的了解。
4.2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僅僅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無法真正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的,無論在課堂中教師講解多么透徹,都不如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印象深刻。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對量感有更加深入的感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的引入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3]。在實踐設計環節過程中,要選擇和學生生活相關的操作材料,同時也要考慮實踐的趣味性,這樣才能夠加強學生的認知。例如在學習千克和克的這一課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回到家中稱重1千克的面粉和10克的面粉,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認識重量單位,建立重要單位的感性認識。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來到超市當中,嘗試稱量1千克的物品、觀察1千克不同物體的體積。通過這樣的教學任務,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興趣,也能夠幫助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
4.3 培養學生估算能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當中,估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當中,也要注重對學生估算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一些重量單位、體積單位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對相關的概念并沒有感性的認識,缺少數學概念的明確量感。在解決計算問題的時候,學生經常會犯一些不應該犯的錯誤,例如沒有統一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經常用錯,導致計算出的結果和正確答案先去甚遠。因此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學生估算能力,讓學生解決問題的時候思路更加清晰。例如,在有關千克和克的重量計算的過程當中,出現不同的重量單位,為了更好的提升學生的估算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課堂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就算生活當中物品的重量。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一瓶正常規格的礦泉水大概是0.2千克,讓學生根據這樣的表示來估算身邊物體的重量。有的學生說一袋牛奶,大概0.2千克,一代方便面,大概140克。然后讓學生親自商量一下這些物品的重量,和學生的估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幫助學生認識重量。通過這樣的方式,挖掘學生的知識潛力,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量感,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能夠形成計量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速算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課堂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4.4 加強數學知識整合。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每個學生數學基礎、學習能力都有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的核心素養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深入的指導學生,讓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進行分層教學。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對學生進行重量單位的指導之前,需要充分的了解學生。如果學生對知識的意識并不深入,還存在不清楚的地方,教師要結合以前的知識,方便學生進行理解,梳理知識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從而促進學生數學量感的形成。在課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重量單位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估算水平,加強學生對數學計算和計量單位關系之間的認識。例如,在學習千克和克這部分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此出發,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之上,指導學生結合舊有的知識,如升、毫升和四則運算進行計算。在學生學習了千克和克之間的關系后,嘗試推導升和毫升之間的關系,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整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計量單位,形成數學量感。
數學量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教師要認識到數學并不僅僅是依靠課堂的知識教學,而是要通過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小學生的思維還處于形象思維中,對于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還缺少認識,數學量感的培養需要教師引入生活的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計量單位,在實際操作、估算的過程當中,認識數學概念,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