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顧詩宇 王潤奇 程 潔 劉春平,2(通訊作者).海南醫學院管理學院 2.海南醫學院醫藥衛生政策研究中心
隨著降低醫院藥品銷售價格、減少開藥量等在全國范圍內穩步推進,為提高我國臨床上用藥科學、用藥合理夯實了基礎。所謂輔助用藥指的是有助于增加主要治療藥物的作用或通過影響主要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吸收、代謝以增加其療效的藥物;或在疾病常規治療基礎上,有助于疾病或功能紊亂的預防和治療的藥物[1]。臨床上,對于輔助藥物的使用主要體現在:可以增強主要治療藥物的功效,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縮短患者的出院時間并加快其疾病的恢復[2]。但是無限制地使用輔助藥物不僅浪費大量的國家資源和醫療保險資金,額外增加了患者的付費成本。輔助用藥常被妖魔為“神藥”,它們具有廣泛的適用癥,并位居銷售前列。它們已成為藥品費用管制政策中的關鍵監測藥品。實際上,在業界對輔助藥物的定義尚存爭議的時候,醫療機構已開始引入各種管理措施來監測輔助藥物。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深入改革,減少藥占比,控制醫療支出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改善藥物的規范使用已成為改革的重點。為了改善對公立醫療機構合理用藥使用情況,控制藥品費用的增速保持穩定狀態,國家作出規定,必須建立高價,大劑量藥品的重點監管目錄。在我國,一些治療效果不明確的藥物已成為臨床藥物中最昂貴的品種。可以看出,輔助用藥的管理已成為我國合理用藥方面急需解決的難題[3]。
據我國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統計,不合理用藥的發生率占到全部用藥者的12%—32%,其中輔助用藥的不合理性行為尤為突出。近年來在我國,使用藥品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性行為的案例尤其增多,例如醫療機構對患者采取過度的治療使得藥物資源的浪費現象加劇,或患者需要的特殊藥物供應量缺乏,耽誤了疾病最佳治療時間;藥物使用方法不符合規范,用量超過標準,服用藥品時間過長或藥物濫用的現象比比皆是。不合理使用藥品傷害了人類的生命健康,增大了對社會衛生資金的需求,嚴重浪費了醫療資源,應引起廣泛的關注。
由于我國衛生部門對輔助用藥的定義及分類都沒有具體的權威解釋說明,因此許多醫院都僅是依據一些藥品使用說明書上是否標有“輔助用藥”,主治醫師也是根據多年用藥經驗作出相關的判斷,這給輔助用藥的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例如,如果使用一種藥物治療相同的疾病,則在某些藥物分析中將其視為輔助藥物;但是,在另一種藥物分析中,它將被視為主要的治療藥物。這種分歧經常存在,并且尚未形成明確的共識。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無法對輔助用藥進行合理統一的監管,同時,沒有辦法對存在不規范用藥情況進行監測,并予以通報;對不規范用藥的科室及個人也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無法從源頭進行合理用藥的管控。
缺乏輔助用藥目錄:由于很多醫院未建立相關的輔助用藥目錄,使得輔助治療藥品類型辨別不清晰。用藥審查規章不健全:缺乏輔助藥物的相關審查規章制度,也沒有準確的審查依據作為評判標準,對于藥物的療效效果無法作出判斷,評估輔助用藥的經濟效益缺乏相關管理制度。醫院信息系統的局限性:當醫生開具同種類的輔助藥品或無適應證的藥物時,信息系統上沒有對其顯示出警告和限制其相關違規行為。因為醫院合理用藥的監測系統的不完善,門診和住院存有大量的處方使得藥劑師很難準確完成對所有用藥行為合規性的審查工作,所以導致他們無法將各種信息都考慮在內,作出合理監督。由于輔助藥物是通過增強主要治療藥物的吸收,作用機理和新陳代謝來幫助提高主要治療藥物療效,因此在許多科室都使用了輔助藥物,幫助患者開展康復治療。
基本上,醫院設有專門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和標準,但是很少有標準和指導輔助用藥的指南。另外,輔助藥物的適用范圍一般來說相對廣泛。制造商不同,生產的藥物可能存在某些差異,從而導致醫師關于輔助藥物適應證,不良反應和其他相關知識的整體知識尚不統一。輔助用藥的管理未參與質量控制評估體系中,并且尚未對醫院所有部門中輔助藥物的使用進行定量評估。單純從采取藥物管理干預措施達到預期效果還不夠,還要抓住醫院層面,建立健全有效的輔助用藥管理計劃。貫穿整個管理過程,始終沒有可遵循和執行的詳細管理規定。
醫院的各臨床科室主任主要對日常用藥分析進行管理,并對臨床醫生在合理使用藥品的規范上作出指引;這也充分符合我國積極應對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不僅可以充分合理地利用醫療衛生相關資源,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還可以以此來增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進而促進醫患關系的良好發展[4]。因此,在制定藥品采購計劃時,為了從源頭上的控制輔助藥物的數量,要在不同程度上減少輔助藥物的供應。
建立完善的公示制度對醫院輔助治療藥品的使用情況作出匯總,公示內容應該包含輔助藥品使用比例增長過快的科室和個人。加強改善醫務人員的道德意識,對藥品的銷售秩序采取嚴格監督。對于輔助治療用藥存在不合理的科室,采取全院公示,納入科主任的績效考核中[5]。
全面做好輔助用藥藥物的使用監控。與普通的藥物不同,由于輔助用藥的作用、功能性只起到輔助作用,有些輔助藥品的機理也沒精確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所以必須要充分利用醫院信息系統來加強輔助用藥的過程管理。實踐中,相關科室、臨床必須要遵循量入為出、一品雙規的原則,依靠醫院信息系統來督促各個臨床科室、藥房及靜配中心嚴格審核處方,注意要重點監測輔助用藥的種類、療程、用法和劑量,避免出現過度用藥及重復用藥的情況,發揮信息管理系統動態化、實時性的監控優勢,這對促進科學用藥、合理用藥的目標實現具有積極地作用。
通過組織有關輔助用藥知識的講座,院例會傳達以及藥師去臨床等形式,增強對所有醫護人員的用藥規范和輔助用藥知識培訓;政府及其相關醫療行政部門要繼續出臺輔助用藥規范的相關政策文件,擴大對社區的用藥知識宣傳的范圍,注重對基層人員的宣傳培訓,提高普通群眾對藥物的知曉率,降低不良反應,同時還可以監督醫師的不合理用藥行為,從而降低醫患糾紛或藥患糾紛的發生。
改變臨床藥劑師在給藥過程中對給藥的唯一責任和審查方式,使得臨床藥劑師在合理合規使用輔助用藥中發揮不可忽略的作用。藥劑師的專項審查是針對該專業的藥物進行的。作為職能部門管理的擴展,臨床藥劑師可以在臨床醫生用藥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臨床醫生和臨床藥劑師的工作可以深入融合,以使患者用藥更安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