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一凡
(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羅嶺中心學校 安徽 安慶 246000)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寫作分三個階段,對每個階段都做出了不同的要求。這就要求老師在指導作文時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教會學生不同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我在這三個階段作文教學中緊緊圍繞著《課程綱要》,依據教材,根據學生具體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作文指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小學一、二年級屬于低級階段。這一時期的孩子已經歷了幼年和童年兩個時期,在幼兒園里也已度過了兩三年。六七年的生活實踐使他們的語言習得有了一定的基礎,語言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影響他們的兩位代表性的人物——母親和幼兒園老師曾經都教過他們語言類,給他們講讀故事。這一段時間是他們長身體的時候,也是他們學習語言的最好時間。絢麗多姿的世界讓孩子們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向往,孩子們迫切想表達他們的愿望。這就需要語言來表達。《課程綱要》在此階段對他們提出了寫話要求,順應語文教學需求也適應語言發展規律,同時也正好滿足孩子們的發展需要。我們說的寫話是讓孩子們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把自己的想法或看到聽到的東西寫出來。這就要求老師知道這個階段孩子寫話的基本要求:寫出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思。學生方面,能把自己的想法用書面文字表達清楚即可。老師的職能是傳授生字詞的學習,造句能力以及說話書寫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說普通話,寫規范字,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教師事必躬親,小到教孩子如何握筆,糾正孩子坐姿,削鉛筆的本領;更重要的在平時生字教學中,教好教準孩子字的讀音、筆畫結構和書寫順序。防止孩子寫錯順序帶來不良影響。所謂啟蒙教育,其力量如此偉大。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要走進生活,觀察生活。把看到的如實記錄下來。把句子寫順,把話表達清楚。
其實,孩子們就是把握好兩件事,觀察生活和語言表達。觀察就是要關注每個細節,透過事物看本質,善于聯想現要核;觀察有一個或多個觀察點,也就是觀察的立足點,因為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簡明地勾畫出廬山風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四句小詩,從視覺(上,含,泊)和聽覺(鳴)兩個觀察點寫景。遠近、大小,發聲的,靜靜的,紛然呈現在草堂周圍,與詩人共同組成一個多姿多彩的天地,寄托著詩人的無限深情。“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是用細筆來特寫青溪,寫出了視覺和嗅覺,仿佛讓人們看到流水聞到花香。
上面的這篇習作除了有較多的描寫外,還寫出了兩人牽手的心理活動。作者從簡單低級的敘述鋪墊寫到情感升華。這已經不是三四年級孩子的寫作水平了。唐玉婷同學作為六年級的學生參賽寫出這樣的文章,大家就能理解了。高級學段(5-6年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慢慢地豐富自己的見聞,強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材料,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分段表述。唐玉婷同學最后寫道:我真不知道能把您的手牽到什么時候,今生今世嗎?您嘴里雖念著不行,但我想您心里念著:“牽吧,牽吧!”媽媽牽女兒的手天經地義;女兒牽媽媽的手幸福溫暖!不經意的輕輕一牽,是女兒對媽媽的依賴。等您老了以后,我還能這樣牽住您的手嗎?那您也該把一切都交給我了。從前我交給您的是一個懵懂少年,愚昧無知。以后我要接過您佝僂的腰背,手牽手,就像以前那樣!作者通過自己內心世界的對白寫出了幾十年后年邁的老母親形象,對耄耋之母傾吐了自己悠悠的思念和無限的惆悵。這就是想象的寫作手法,得知于心,用之自然。
古今中外優秀的文章都是寫出來的而不是拼湊起來的,更不是抄來的。文章素材來源于生活。來源于作者頻頻觀察,孜孜學習的努力中。無數作家寫作風格各異,但成功之處相似點很多:他們都去了祖國的大好河山,置身于山間溪水之中,參透自然的靈氣,吸收日月光華,感悟自然界的雄偉和人心不蠱。寫出的文章語言美,立意新,有靈氣。現在學校開展的活動豐富多彩,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老師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實地研學旅行活動,之后寫下自己耳聞目睹的趣事、奇事、新鮮事,有則多寫,無則少寫。寫片段,寫讀后感,寫經過都可以。領會每個單元的寫作宗旨,嘗試每個單元的寫作方法。特別是現在市區教育體育局還鼓勵老師學生積極報名參加寫作培訓班,給師生共同寫作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孩子的成長牽動著老師的心。孩子們的寫作,老師當用心去培育指導,培育同學們寫出優美的文章是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追求。一旦把孩子引上了寫作之路,一篇又一篇的佳作就會吸引我們的眼球,愉悅我們的心靈。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到那時作為老師的我們也非常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