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剛 王漢宸 首都機場集團公司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企業既要對資產有沒有處于預計可使用狀態進行正確評判,還要做好工程竣工單與決算單等相關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得在建工程轉變成固定資產,且制定成固定資產卡片。然而這一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一旦其中某個環節出現失誤或是做的不夠標準,則會產生結轉核準風險、結轉權責風險、審計風險、內控風險等,這時企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對這些風險進行處理,不然會嚴重阻礙到企業的健康穩步發展。
針對固定資產核準,要求企業對在建工程是否處于預定可使用狀態進行核準,即嚴格按照會計準則中提出的相關規范進行核準,具體規范內容為:(1)建設工作已徹底完成或實質上徹底完成;(2)工程已能夠正常運營;(3)基本已不會發生建設支出;(4)工程建設狀態達到了合同設計要求或是其滿足設計合同部分要求,其能夠正常運營。只要在建工程的現狀能夠滿足以上標準中的一項,就能夠被結轉成固定資產[1]。然后就現階段固定資產核準來看,上述四項標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加上很多企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專業水平不足,很難利用這四項標準來對能不能提交結轉申請進行判斷,這就導致折舊與利潤核算的不準確、不真實,產生了核準風險。
對于工程的建設,往往涉及到諸多的部門,要想確保在建結轉工作的高效有序開展,需要企業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然而很多企業并沒有成立專業的固定資產結轉機構,這就導致結轉工作始終沒有專門人員負責。同時,企業的在建工程結轉大多由外部財務審計負責,然而這種工作方式極易出現申請不及時的情況,且具有很大的被動性,流程不標準,從而嚴重影響到在建工程資產的安全性[2]。
對于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而言,由于發生結轉固定資產金額不正確的情況,極易引發資產管理與審計風險,造成這一情況發生的主要原因是:1.由于在建工程的核算非常復雜,但又需要借助在建工程來對企業固定資產新建與改擴建以往沒有完成工程的支出加以核算,這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具備很強的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難免會產生一些問題導致結轉固定資產金額不準確[3];2.針對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涉及到的暫估成本入賬,有的企業沒有有效考量工程的簽證成本,這就極易影響到企業成本核算的有效性;3.工程項目涉及各方之間缺乏合作,大大延長了工程審計時間,需要重復多次的調整固定資產價值,也就是完成工程項目的建設工作后,若工程項目涉及各部門之間缺少交流與合作,則無法在短時間內傳遞工程的會計信息,這就會影響到工程審計的進度,當工程審計時間越來越長時,就必須進行重復多次的調整固定資產價值,從而導致最終固定資產價值的正確性大大降低[4]。
針對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存在的交付清單編制風險,造成這一風險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資產交付清單的編制較為復雜,涵蓋了工程材料、工藝等大量的數據信息,這就使得編制工作難度大大增加,一旦某項數據信息不準確,將會大大影響到固定資產交付清單編制的準確性,形成風險;同時,由于企業缺少統一的固定資產認定規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付清單的編制難度,對其準確性造成較大的影響。
關于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中存在的內控風險,具體指相關業務層面的運營風險,包括:1.針對報表的編制。企業管理者為了完成考核指標,借助在建工程核算來對利潤進行操控,制定不真實的財務報告,把企業的經營性支出納入到在建工程之中,或是將不滿足資本化利息進行資本化處理等[5];2.針對工程的驗收。當固定資產處于可使用狀態時,企業需要盡快組織各參建方進行施工驗收,然而在具體管理中,企業在工程質量檢驗、工程款結算等環節中均出現多種問題,這就導致財產清單的編制與資產移交手續的辦理無法順利進行,從而引發嚴重的安全和質量問題。
針對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中存在的結轉風險的防范,企業必須全方位地研究相關核準規范,清晰地提出自身提交結轉申請的時間,不斷提高結轉工作的有效性與正確性,保障企業利潤與折舊信息的全面性與真實性。同時,在對工程有沒有符合預期可使用狀態進行測定時,主要采用初驗操作手段,一旦初驗不合規,就需要施工單位進行二次初驗,只有符合相關規范后,才能夠進行試運行工作,故而企業可把初驗通過的在建工程看作可結轉工程,且在初驗通過且進入試運行環節后,方可上交結轉申請,注意不可將上報時間截至試運行環節,不可拖到試運行結束[6]。此外,企業需要結合在建工程的具體情況,進一步細化和分解固定資產核準的四項規范,制定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規范,從而促進企業今后的結轉工程更好地開展。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需在管理工作中納入在建工程結轉,且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負責開展在建工程結轉的申報、監控及落實,確保企業資產的安全,對權責風險進行有效處理。在建工程是成本歸集內容,在將其轉變成固定資產的過程中,需要將其視作實物類別。同時,針對成本歸集轉變成實物類別的過程,可稱為權責真空區域,故而企業需要對信息系統進行有效利用,清晰地界定結轉結算的所有權責,強化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之間的協調合作,避免職責真空。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管理部門需要對工程施工進度與工程驗收準備情況進行全過程掌握,每月定時把相關數據上報給財務部門,再由財務部門結合這些數據資料來切實開展結轉申請上報與監控等工作,以此來有效監管在建工程結轉工作。
為能夠有效保障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金額的正確性,企業需要爭取盡快完成工程審計,且確保審計工程的質量。盡管工程審計涉及到大量且復雜的內容,但是這項工作在企業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而對于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而言,必須高度重視工程審計工作,可選擇專業審計機構來負責這項工作,因為企業自身的審計部門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工作量,很難兼顧到在建工程的審計工作,這時通過專業審計機構與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之前的協同合作,即企業審計部門及時將在建工程的審計材料發送給專業審計機構,再由該機構對這些材料進行嚴格核對和檢查,當發生問題時,可盡快前往工程現場進行復核,從而較好地保障工程審計的質量,也能夠大大縮短審計時間,從而有效保障固定資產金額的正確性[7]。
為能夠確保固定資產交付清單編制的正確性,企業應做到以下幾點:1.組織多部門聯合對固定資產交付清單進行編制,而不是僅僅由項目管理部門進行編制;2.結合單項固定資產的特點與固定資產判定規范,制定切實有效的單向固定資產的認定規范,以此來降低編制難度[8]。通過做好以上兩方面工作,能夠大大提高固定資產交付清單數據的正確性,并對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中存在的風險進行有效規避。同時,在組織多部門標準固定資產交付清單的過程中,需注意針對單項資產的劃分與資產成本的確認需交由工程項目管理部門負責,然后由財務部門負責對已編制的固定資產交付清單進行再次核查,保障其劃分與成本計算的正確性,再由財務部門結合復核結果和單項固定資產特征,分配至各部門進行再一次復核,從而顯著提高交付清單數據的正確性。
為能夠有效規范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中存在的內控風險,企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1.不斷提升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和能力,使之具體較強的風險防范意識;2.建立科學且全面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制定完善的規章制度,以此來將風險控制在自身能夠承受的范圍之內;3.提高對風險防范的重視程度。對于外購或是在建的固定資產應從其設立之初、決策制定、方案落實、決算與驗收等全過程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企業必須做好及時辨別與評估風險,然后根據相應的風險提出科學合理的防范措施,從而有效確保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的有序開展,避免出現風險損失。
綜上所述,在建工程結轉固定資產過程中,時常會出現結轉核準、結轉權責、資產管理與審計、交付清單編制、內控等方面的風險,這些風險會大大影響到企業的固定資產的安全,阻礙企業的良好發展。故而企業需要對這些風險發生的原因進行全面分析,然后結合自身具體情況,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結轉核準規范,落實權責劃分,選擇多部門聯合編制固定資產交付清單等方式來有效規避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