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運用”是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語文學習活動中,師生、生生之間常以語言及非語言類信息為要素,進行交互式、個體式相綜合的表達。這一過程中,支撐學生表達的思維方式、特點、水平等決定了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水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能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能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能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非常清晰地指向小學生創意表達的特征:具有思考性、創造性、獨特性。為深入研究小學生創意表達能力的基礎與現狀,筆者對常州市某小學二至五年級59 個班級2710 名學生進行了觀察研究,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從學生書面表達、口語表達、非語言類表達三個維度設計了約十個觀察點。調查顯示,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創意表達能力普遍較弱,特別是在“能使用圖表、符號、色彩等輔助表達”“能做聯想、想象、比較、靈感、直覺、頓悟等相關聯的表達”“能以不同方式使信息可視化(如圖表、思維圖)”這些方面數據較低。這說明該校小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不足,表達方法和策略缺乏有效訓練,創意表達的整體水平較低。
在語文學習中,小學生創意表達的表現形式有語言表達和非語言表達兩類,其中,語言類創意表達包括書面表達和口語表達兩類。
書面創意表達主要體現為有新穎獨特的立意,能嘗試從解析題意要求入手,將正題反寫、實題虛寫、小題大寫;在表現手法上,能運用想象、聯想、比較等手法,并嘗試使用圖表、符號、色彩等輔助表達;能根據提示,寫出不同說明、標題或故事創意,提出對內容的不同解讀;在表現形式上,能夠融合媒介與載體,在詩歌、散文、戲劇等之間切換,實現體裁互寫,打通紙質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等平臺之間的界限,實現時間與空間的靈活構建,以及受眾范圍的無限延展。
口語創意表達與書面創意表達相輔相生,二者存在統一性又有些許不同。二者的相同之處在于,接收信息后都能調動創意思維,提出不同的解讀與觀點,在表現上同樣要求運用想象、聯想等手法。但口語表達因為其即時性與迅捷性,需要建立在豐厚的創意閱讀的基礎上,并且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運用樣式。
在創意思維的作用下,開展閱讀活動是進行創意口語表達的先決條件。教師應要求學生多角度地沉浸在閱讀活動中,從作家角度進行閱讀,使學生更好地轉換角色對文本進行旁白、補白;從人物角度進行閱讀后,有利于學生與人物共情,使其以自述與獨白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
口語創意表達有著豐富多樣的運用形式,師生、生生互動時,可以設計辯論、主持等實踐體驗;個體運用時,有朗誦、演講、新聞播報、脫口秀等形式。
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社會性、綜合性的特征,在語文學科中獲得的語文素養,常常體現在小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在實踐中,語文教師常常打破學科間的界限,創設“大語文”概念,并設計有助于實現非語言元素與語言文字元素互助提升的學習活動。
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決定了其以感性的具象認知為主。創意表達的啟蒙與培育不能脫離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心理基礎。教師應引導學生盡可能逼真地還原事物形態、質感、聲音等,并回憶或想到其他相關事物,從而擴大學生認識范圍,伸展其思維觸角。
(1)以生活為源泉,鏈接想象話題。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熟知的場景為基礎,用簡單的模擬,對新知識進行獨特的原創性理解與表達。
(2)以文本為憑借,合理續補空白。教材文本在選擇與編排時會有很多“留白”之處,這是由學習需求、排版原則等諸多因素決定的。教師應順從文本思路和生活實際,進行合理的“續”或“補”,讓學生體驗“深入文本—體驗文本—重塑文本”的思維過程。
教師應在經驗和觀點的參照下,對已掌握的材料進行加工,盡可能擴大材料意念的外延,在對材料的改造中,提高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其認識水平。比如,教師可讓學生為故事搭配插圖,依據故事情節、人物設定、環境氛圍等考慮著色、構圖、細節勾勒,讓學生“閱讀—思考—構思—求證”等心理活動,將文字元素與圖案、色彩、構圖等融為一體,從而擴展思維活動的外延。
(1)創意思維的生長不能人為地割裂。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眼中只有本課,眼中只有本生”。學生思維生長呈階梯式上升,統編版教材有意識地對各類知識點、各項技能訓練進行了階梯式編排。因此,教師應關注教材整體。同樣,對小學生創意思維的培育,不能機械地割裂或出現錯位,教師應掌握學生的能力生長規律,循序漸進地為其成長助力。
(2)理念的運用實踐不能機械地分割。思維的借鑒和承續,同樣適用于整本書閱讀。思維活動可以滲透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習作教學的每個環節中,不能被分割成小塊,更不能扁平化。這些概念和原理在語文教師的頭腦中應是鮮活、有生命力的,在遇到具體教學內容時,才能融會貫通。
掌握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創意表達的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有助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構建提升學生創意表達能力的策略體系和教學范式,從而使學生能夠經歷個性思考,在表達時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