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靜 馮金剛
(西南大學附屬小學 重慶 北碚 400700)
閱讀是由外而內的意義吸收,寫作是由內而外的思想表達,兩項活動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成長發展起著積極助推作用。傳統教學中,教師多采用單一模式展開授課,新時期下,教師要看到讀寫結合的重要作用,并制定豐富科學的教育方案,為學生合理規劃學習思路,促使其能夠通過閱讀和寫作活動,獲得學習能力的有效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方案的下發落實,語文教師不斷尋求新的教育模式,力圖促使學生獲得全面成長與發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將寫作引入其中,使學生們一邊閱讀、一邊寫作,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邏輯能力及創造能力等綜合素養,還可以全面擴充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在讀寫活動中,感受豐富多樣的知識內涵,此外,相關活動也符合我國新課程標準要求及素質教育內涵。[1]
在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寫作方法滲透,使學生透過閱讀,吸收其中的創造技巧,比如如何巧妙使用修辭手法描寫人物和景物,如何挖掘有益資源,增強寫作質量,豐富作文內容,都是值得教師探索的,在此基礎上完成語文授課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的學習課堂變得更加精彩豐富,能夠促使學生在巧讀、妙讀的基礎上,有效實現寫作訓練的遷移,從而切實提升語文活動質量。此外,將讀寫進行有效結合,還可以使教師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為學生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教育經驗,并提升教學能力。
2.1 品評精妙語段,開展仿寫練習。小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寫作經驗不足,加之于知識基礎薄弱、想象能力受限,從而造成寫作水平較低,創作動力不足等情況,這些問題都是十分正常的,教師要正確面對,并找到有效措施,促使學生迸發寫作熱情,提升作文水平。對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期間,教師可以著眼于其中的一些精妙片段,引導學生們進行品評賞析,接著,再組織學生們開展仿寫練習,使學生能夠慢慢找到寫作的感覺,再調動自己的寫作能力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完成獨立創作活動。[2]
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部分內容時,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語句賞析活動,比如: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門前的草地上。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太陽光比作利劍,形象貼切地展示了當時的畫面,使文字獨具感染力。接著,可以引導學生們靈活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根據此句進行仿寫練習。
2.2 立足閱讀主題,撰寫讀后感想。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影響,教師在開展閱讀教期間,很容易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一些簡單內容的學習上,比如使學生了解其中的生字詞,掌握閱讀表達內容,理解教師的思想情感,而未把注意力放在使學生進行讀后感寫作中來。寫作是一種表達內心情感的有效方式,通過寫作,可以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運用邏輯鮮明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實現自己寫作能力的有效發展。
讀后感想可以集中在主題情感上,也可以是文中某個場景、人物、故事所帶來的感受,只有使學生們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悟,才能夠有效激活其寫作興趣,慢慢使其體會創造的樂趣。
比如在學習《父親、樹林和鳥》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品評語言,并結合主題,進行讀后感的撰寫,學生們可以自選角度,靈活開展創作活動,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實現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協同發展。[3]
2.3 結合閱讀材料,學習寫作技巧。小學生寫作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很大一部分原因還在于他們未能掌握豐富的寫作技巧,難以構建出清晰的文章創作脈絡,自然也就容易不知所云,讓文章變得邏輯混亂。對此,教師可以結合閱讀材料,在進行閱讀指導活動中,使學生們掌握一些寫作方法。
比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以促使學生了解,本文可按總、分、總的記敘順序分為三段。這種總、分、總的敘述方式不僅體現在全篇文章中,還體現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這篇文章結構上的突出特點。接著,組織學生們靈活運用“總、分、總”的寫作方法,構建文章結構,梳理寫作思路。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期間,教師要看到讀寫結合的積極意義,并采用靈活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引導,促使學生能夠在讀寫中實現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