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麗
(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25)
1.1 教學形式單一。通常思政教師在教學中會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或增加一些實踐教學內容,但都缺乏創新性,沒有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實踐教學。高職院校大多是讓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社會實踐,并撰寫調查報告,或是參觀一些紅色旅游景點,并完成觀后感。這些實踐環節的內容都比較簡單,而且形式比較單一,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體會到深刻的思政文化,也缺乏創新意識,不能達到好的思政教學效果。
1.2 未重視思政教學工作。思政部門作為高職院校開展思政教學工作的一線部門,但高職院更注重就業指導部門和學生管理等部門的資源分配,而且這些部門沒有做到協同工作。這也導致高職院校思政教學受到一定的漠視,思政課程的主體地位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主要表現在高職院校沒有對思政教學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學生沒有接觸到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師選擇的教學內容缺乏相容性,學生在參與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深刻地理解和應用理論知識,學生沒有完整的知識應用過程,不能擁有較高的思想素養。思政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踐教學具有獨立性,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專業實踐教學中沒有體現德育教學,這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1.3 教學任務沒有落實。高職院校在學生實習階段也可以開展思政教學工作,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可以對工作崗位和社會進行一地了解,并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但高職院校卻沒有重視學生實習階段的思政教學工作,而是關注學生實習的效果,沒有將校內的思政教育延伸到課外的實習內容上。學校的思政教學要求沒有與企業的用人標準達到統一,對學生未來的就業產生影響。
1.4 學生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因為高職學生生源的限制,許多高職學生并沒有嚴格的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文化基礎也比較差,沒有養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因為高職院校的辦學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認為思政教學是可有可無的,也沒有為學生開展特別專業的思政教學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對思政課程的學習態度,很多學生將自己的大量學習精力投入到專業技能的學習中,忽略自己的思想品質,導致學生的思想認識不到位,最終降低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
2.1 增強思政實踐教學實效性。“大思政”教育要結合專業的教學內容,增強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效性。高職院校要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研究高職學生的特點,把握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開展針對性地指導。高職院校還要拓寬思政教育思政平臺,使思政教育方式變得多樣化。思政課堂要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理念,加強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結合學生未來職業的道德認知,培養其明辨是非的能力,讓其自覺抵制社會的不良道德誘惑,起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2.2 構建“大思政”教學新格局。高職院校要構建“大思政”教學新格局,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創新思政教育機制。首先,高職院校要健全思想教學的組織保障體系,建立“大思政”教學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討論思政教育的目標、規劃思政教育的路線,加大對學生的思政宣傳工作,小組內成員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和工作內容。其次,高職院校要建立“大思政”教學模式以思政理論教學為主導,與學校黨委宣傳部、團委等部門,一同形成合力育人的思政教育管理機制。這樣可以提高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層次,組織高質量的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2.3 提升思政教育的地位。高職院校要想提升思政教育的地位,需要從創新教學內容和改變教學團隊運作兩方面入手,保障教學工作的基本形態。高職院校要保障思政教育的模塊化和統一化,模塊化是指思政教育要以思政教育的目標為核心,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突破教材章節式的教學內容,合理控制教學進度。主要是對學生的理想信念、公民道德和職業素養三種素養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統一化是指學校的教學目標與企業的用人標準相統一,將企業的實習階段也納入學生的培養體系中,可以增強思政課程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2.4 針對學生情況采取特色教學手段。高職院校在思政教育的改革和實踐中,要意識到思政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不能單純地將思政課程變成理論課程。高職院校要對結合學校的教學特點和文化,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實現創新的思政教學,并實現專業與思政的融合教學。思政教學中要加入大量的優質課程資源,確保其滿足高職學生的精神文明需求。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高職院校面對“大思政”教育格局下存在的一些問題,應當積極地探究合理的教學方式,重視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圍繞著“大思政”教學理念和要求,對教學觀念和內容進行創新,有效推進高職思政課堂的教學改革,這樣才能提升高職學生的道德素養,為我國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