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萬生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舊縣中學 福建 上杭 364214)
初中語文教學中,寫作在語文考試中占據著半壁江山,對語文整體成績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寫作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學生在寫作時無從下筆。比如說,有的學生語文基礎層面過于單薄,加之語言組織能力不足,在寫作時不能正確使用詞匯、語法及表現手法;語文知識儲備不足,在寫作時就缺乏素材,寫不出內容;寫作時抓不住題目重點,言之無物,文章都是簡單的詞匯以及語句的堆砌,使文章沒有中心思想,缺乏感染力。甚至,有些學生的寫作習慣不夠好,出現討厭寫作、抄襲模仿他人寫作、書寫潦草、出現錯別字等。總之,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良好的寫作習慣下寫出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文章,能夠體現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教師在語文寫作教學過程中應該研究的問題。[1]
2.1 積累知識,提高學生認知層面。語文本身是一門語言類學科,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語文知識的積累,就如同蓋一座大樓,只有擁有穩固的根基,大樓才不容易倒塌。語文寫作能力更是注重知識的積累,只有腦海中有足夠的知識,才能寫出出類拔萃的文章。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文字、詞匯、句子、語法、手法修辭等的教授。這樣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就會減少錯別字的出現,也會使文章不再那么枯燥無味。[2]例如,在初中七年級上冊《春》教學時,這是一篇散文,又像一首詩,讓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機。教師在講課時要注重文章中生字詞的認讀,描繪美景的詞語的積累,融情于景,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掌握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等。通過這一系列知識的講授,提升學生的知識認知層面,使學生在寫類似題目作文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
2.2 情景教學,提升學生語言感受力。語文是一門閱讀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教學目標都會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閱讀課文。閱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詞句以及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加深對課文內容以及感情色彩的領會。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感受語文文字的特有感情,從而來達到提升寫作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初中七年級上冊《貓》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分組分角色的進行閱讀,在扮演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回憶自己家是否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并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情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通過運用這種角色扮演情景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了課文語言情感的同時,也對文章中心思想多了一層體驗,對于學生在寫類似文章的時候,就能很好地把握對語言的運用,從而提升語文的寫作能力。
2.3 課外拓展,積累學生寫作素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初中生在課本上學到的知識以及閱讀量是有限的,如果學生僅僅把從課本中積累的知識去運用到寫作中是遠遠不夠的,也是寫不出來什么好文章的。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讀一些課外書,散文的、抒情的、寫人記事的及人物傳記等;好詞好句、名言警句等。通過這些豐富的課外閱讀,充實了學生的內心,讓學生從中汲取養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和文化底蘊,還積累到了更多的寫作素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閱讀相關的課外書,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3]例如,教師在初中七年級下冊《葉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學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與葉圣陶先生交往的幾件小事,寫出了葉圣陶嚴謹自律、待人寬厚的節操和風范,流漏出了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一般這種寫人記事的散文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很容易掌握,教師在課后可以推薦學生多讀一些相關的文章,比如說:魯迅的《我的第一個師傅》、老舍的《我這一輩子》、冰心的《我的老師》以及寫人記事類的中學生作文書等。讓學生通過這種多讀、多體會的方式,學習到寫作相關性質文章的要點,從而提上自己的寫作能力。
總之,寫作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它能客觀的反映出學生的語文真實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提高這方面的意識,善于發現并總結寫作中的技巧,引導學生規范和富有感情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使學生愛上寫作并善于寫作,在提高學生文化成績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更上一層樓,為學生將來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