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翀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0)
背棍、鐵棍是山西省太原市徐溝鎮的特有藝術形式。據說,其是在明朝嘉靖年間的百姓祈雨時誕生的,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傳承了。由于它是一種街頭藝術,其劇情主題、人物性格主要靠抬和背的人員在行進中用優美的舞步和雜技去進行刻畫。所以,徐溝的背棍、鐵棍吸取了各種文藝活動形式的特長,創造了一種富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形式,被譽為“無言戲劇”“空中舞蹈”“流動雜技”等。
以徐溝背棍鐵棍為研究對象,以徐溝背棍鐵棍的傳承人及參與者為調查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以“民俗體育”“徐溝背棍鐵棍”等為核心詞匯,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檢索,整理和收集關于徐溝背棍鐵棍的文獻資料,為該文的撰寫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 田野調查法
因筆者家鄉位于清徐縣,筆者先后多次去往徐溝進行調查,了解徐溝背棍鐵棍的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
1.2.3 專家訪談法
對清徐縣徐溝鎮當地背棍鐵棍的傳承人及參與者等進行深入的訪談,以便獲得論據的支持,并對所得資料進行進一步的加工、分析、整理。
徐溝背棍鐵棍,這種特殊的表演方式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傳承除主要的家庭傳承和社會傳承兩大部分外,還有新加入的媒體傳承。
2.1.1 家庭傳承
家庭是社會生活中不可分割的最為基本的單位。每個家庭或家族擁有著類似的共性,從而形成特殊的家庭或家族文化。每個家庭或家族成員的言傳身教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這種行為被稱之為家庭傳承或家族傳承。
在對徐溝背棍鐵棍進行調查后發現,這種表演方式的傳承大都為家族傳承,通過父與子的方式進行傳承。
2.1.2 社會傳承
社會傳承大都在日常生活中反復采用,大都通過口耳相傳、文字相傳、教育相傳及非語言的方式相傳。社會傳承是徐溝背棍鐵棍最主要的傳承方式。這種傳承方式是依托農村,在農村的基礎上進行的傳承。例如,2005年元宵節民間文藝匯演,徐溝鎮鎮政府投資5萬元進行了扶持。各村委會和傳承人集資60萬元,組建了一支由老中青組成的半專業性質的“徐溝背鐵棍藝術團”。同時,清徐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和清徐縣背棍鐵棍藝術研究所,以加強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研究。再加上,徐溝周圍各村背棍鐵棍愛好者的學習與借鑒,使得背棍鐵棍的傳承途徑更加具有多樣性,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背棍鐵棍的發展有所“回暖”。
2.1.3 媒體傳承
時代的迅猛發展,也給徐溝背棍鐵棍的發展傳承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機遇。
首先,在1959年慶祝建國10周年時,其參加了省城(太原市)的慶祝活動,受到省市領導的支持和贊揚。這是徐溝背棍鐵棍在成長過程中,富有歷史意義的光榮的一頁。
在1981年其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部攝制專題片,搬上熒屏并在全國放映,進一步傳播了山西特有的民俗體育文化。1991年應深圳“錦繡中華”景點制作組的特邀,赴深圳表演,受到了當地和海內外人士的高度贊揚。1997年,背棍鐵棍應北京豐臺區、海淀區的邀請赴京表演。在當時,電視行業作為新的文化載體,將徐溝的背棍鐵棍帶出了山西,走向了全國。
2010年5月,其在世博園參加了上海世博會山西活動周街頭巡演,進一步奠定了徐溝背棍鐵棍在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地位。至今,自媒體的出現,使人們可以通過各種APP、各種現代化的通信器材,甚至是VR技術,遠距離觀看徐溝背棍鐵棍現場,如同親臨現場一般。
正是這些多樣性、時代性的傳承,有效地彌補了背棍鐵棍最初傳統方式下的缺陷,使徐溝背棍鐵棍可以更好地適應當今的時代,為背棍鐵棍的傳承提供了更為長久的保證。
2.2.1 文化自覺的迷失
背棍鐵棍作為清徐縣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應該使當地居民對于民俗文化有自豪感,增加當地人的凝聚力。可是,社會的發展和科技文化的沖擊,正在蠶食著滋養徐溝背棍鐵棍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人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都發生了空前的改變。一方面,豐富了生產生活和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失落和迷茫。現如今,徐溝背棍鐵棍發展的背后大都有政府過度參與,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其自身所具有的魅力,使民眾無法了解文化遺產的最初的風貌,過多的以政府為主導的行為導致傳統民俗文化受到沖擊,開始名利化并向商業化發展,反而破壞了其傳統文化色彩的魅力。
2.2.2 背棍鐵棍傳承人出現斷層斷代
隨著農村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徐溝當地許多的年輕人紛紛涌向了大城市生活,脫離了祖祖輩輩居住的地方。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他們無法擁有多余的時間來進行背棍鐵棍的學習及表演。此外,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了新潮文化,如Hip-hop、嘻哈等新潮的娛樂方式,認為傳統文化沒有什么新意。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有年老的手藝人在堅持,而新一代的傳承人卻沒有出現,導致徐溝的背棍鐵棍的傳承出現真空帶、斷層帶。
2.2.3 傳承人及長輩思想的轉變
任何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都需要大量的傳承人和愛好者的出現,才能使得這一非遺項目得以復興和傳承。根據調查得知,隨著改革開放,人民物質文化日益豐富。在保證人均生活水平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及計劃生育政策實施背景下,獨生子女數量大大增加。作為獨子,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家人的希望所在。而讀書這條路,成為越來越多農村人擺脫貧困的首選。另外,徐溝背棍鐵棍的手藝人的薪資不穩定,收入偏低,也是導致當地民俗體育沒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2.2.4 傳承方式的衰變
各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表現大都為狹窄的、封閉的傳承方式,雖然在一定時期是積極有效的,但總體上把民俗體育變成了“文化孤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承和發展的后繼無人。一旦“自家”的年輕人出去打工不能及時地將“自家”的文化繼承下來,或者就算出去之前已經繼承下來,可是由于缺乏“土壤”的生態環境,還是會遺忘掉。以上都是造成徐溝背棍鐵棍在傳承上和發展上后備資源不足的重要因素。
2.2.5 生存空間的萎縮
目前,徐溝背棍鐵棍的參與主體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水平并不高的業余表演群體,而非是專業人員。這樣會導致其逐步向商業化方向發展,破壞了傳統文化色彩。現在很多所謂的背棍鐵棍表演充斥在各大景區或者是商業場合,已經完全脫離了之前的文化生態環境,向著畸形方向發展。對經濟的追求使得民俗體育文化相當一部分的形態從其歷史傳統中剝離出來,成為了純粹的表演,已經失去或放棄了展現原生態環境的任務和文化信息。
2.2.6 活動經費缺乏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就是文化軟實力。只有在充足的資金保障的前提下,背棍鐵棍才能得以繼承和發展,并呈現良性發展的趨勢。而從事背棍鐵棍的老一輩傳承人,大都以種地為生,相比城市人,他們并沒有十分穩定的物質基礎和充足的休閑時間。再加上練習或演出的各項開銷,以及置辦道具、服裝的各項開支,大多數的團體面臨資金嚴重緊缺的問題。
徐溝背棍鐵棍應該運用高科技的新型材料,加強穩定性的同時兼顧藝術美感,有助于減輕抬棍人的負擔。這樣的話,可以讓更多的大眾參與其中,重新煥發出民俗體育的生機。
徐溝背鐵棍傳承的表演形式應與現代聲、光、電技術結合。通過LED、CO2等高科技設備的使用,使徐溝背棍鐵棍充滿現代化的同時又保留傳統的文化底蘊,更加具有現代化和娛樂性的氛圍,更易被年輕人所接受。
采取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動山西省太原市徐溝背棍鐵棍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這樣會極大地刺激當地傳統文化的復興,增強當地的文化軟實力。
由政府牽頭,幫助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或者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的學校。這樣校園會為當地的民俗文化提供強有力的載體,從而盤活徐溝的背棍鐵棍這樣傳統的民俗體育文化。
由政府出資對非遺項目、民俗文化進行扶持,用于對它的傳承、改革、創新和發展,使得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成為當地的一張重要的文化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