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少榮 辛華
目前,職業院校在德育教學的過程中還存在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不良等問題,不利于有效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健全人格,難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未來的職業院校德育教學工作中應該重視相關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利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培養學生思想品質、道德素養、職業道德素質,為其后續走上工作崗位夯實基礎。
職業院校所培養的人才通常都是行業技術人才,是掌握一定理論知識與崗位工作技能的后備人才,目前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過于落后,不僅難以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學習的興趣,還不利于其綜合素質的良好發展與進步。而在教學方法改革創新之后,可以利用綜合性的教學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尤其是應用案例教學法、“工匠精神”教學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在職業德育教育案例的影響之下形成良好的愛崗敬業觀念、誠實守信觀念,還能增強職業道德素養,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我國職業院校在多年來的德育教學工作中已經形成了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固定性教學形式,教學方法死板,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分數,忽略學生素質發展、道德素養的提升。而在德育教學方法改革之后,教師能夠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不再認為自身屬于課堂的主體,而是和學生之間平等地進行互動和交流,從情感方面入手使用小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方法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給予學生發言、參與的權利,在和諧并且較為寬松的氛圍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此同時,教師在創新教學方法期間,還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輔助性的教學工具與措施,例如:為學生提供有關德育教學的影視節目或者是網絡中的學習資料,制作德育教學課件,創新性將各種新型的教學方法融入到德育教學中,不僅能夠提升德育課堂的活躍性,還能促使德育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
當前,我國多數職業院校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所使用的方法較為落后,不僅無法調動學生參與德育學習的興趣,還不能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習內容等相互聯系,教學方法過于單一、落后,多為填鴨式、板書式的教學方法。雖然部分教師在德育課堂中已經開始嘗試應用信息技術,但是所制作的課件內容單一,缺乏吸引度,難以吸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并且課件內容有限,不能為學生設置歷史、社會現實等各種德育案例內容,在教學方法單一、缺少創新性的情況下,很難通過綜合性、多元化的手段來培養職業院校不同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思想素養、自我規范能力和約束能力、職業奉獻精神等,對職業院校的相關德育教學工作有效執行和全面開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上面研究了當前我國多數職業院校在德育教學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了增強德育工作效果,合理應用先進的方法開展德育教學工作,下面提出幾點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建議,旨在為提升德育教學有效性提供支持。
教師在德育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可以選擇學生未來就業方面的職業案例,整合德育教育的素材,在課堂中指導學生剖析、分析案例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之下使得學生獨立性地進行思考,增強問題分析和應對能力、交流能力,同時也可以在職業案例的潛移默化影響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愛崗敬業精神,使得學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思想素養,掌握崗位工作中的行為準則,真正意義上達到增強學生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的目的[1]。
如:教師在德育教學之前到學生專業對口的崗位工作中收集一些愛崗敬業、工匠精神的真實人物信息、事件信息,將其制作成為課件,在德育課堂中先為學生播放課件中的案例內容,然后為學生提出問題“這個案例中的職業人物有著什么樣的愛崗敬業表現呢?”“崗位工作中需要遵守什么樣的準則呢?”“我們在未來職業工作中需要具備怎樣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理念呢?”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進行解答,獨立性地思考案例問題,在學生分析和研究案例問題之后,鼓勵學生自主性地進行分析和概括,獲得準確結論,在班級中踴躍發言,大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這樣除了能夠增強學生參與德育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在職業工作領域中模范人物的帶動下形成自覺遵守職業規范、努力完成工作任務、為崗位工作奉獻自我的良好愛崗敬業精神。
此類教學方法就是在德育教學中所舉出的事例需要具備生動性、通俗性、趣味性的特點,可以和學生的接受水平相適應。在德育教學工作中,需要將教材作為主要的依據,也不能過于局限在教材內容方面,而是要在教材基礎上不斷為學生提供新的知識和信息,使得學生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大膽地提出疑問,勇敢地標新立異,拓寬眼界的同時以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發表出自身的獨特意見,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德育課堂中,在各種新的信息、新的案例潛移默化影響下增強道德素質和思想品質[2]。
比如。教師采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可為學生提出關于專業對口的崗位工作方面的問題:“如在日常崗位工作中出現了產品生產質量問題,是否應該隱瞞?一個好的職工應該怎么辦?”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先利用自身所學習的職業技能、生產知識來分析產品質量問題,然后以職業道德的角度提出不同的意見和見解。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模擬崗位工作現場的情況,要求學生扮演生產技術人員角色、生產質量管理人員角色等,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模擬現場解決問題的情況,這樣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而且能以創新性的思維解決問題,養成良好的問題分析、研究和應對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的思想品質,利用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參與德育課堂的積極性[3]。
職業院校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期間,應重點使用實踐性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環境,通過創新性的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與修養。傳統的德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然已經開始重視實踐性教學法的應用,但是只注重學生個人修養的培養,忽略社會實踐對學生道德品質培養的作用,而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直接決定其是否能夠參與到構建和諧社會、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直接決定是否能夠為國家培養優秀的人才。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期間,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應重視實踐性教學法的應用和融入,為學生引入社會實踐模式,使得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念,增強愛崗敬業的品質[4]。
比如,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為學生創新性地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先帶領學生到對口的崗位工作中實習,讓學生在生產一線人員“工匠精神”的影響之下,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形成愛崗敬業的思想素養,懂得在崗位工作中要具有艱苦奮斗的精神,為其日后的職業發展提供幫助。同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奉獻精神,在陶冶情操的同時提升道德品質。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紅色旅游區域、烈士陵園等進行參觀,感受英雄烈士的愛國精神、為國家奉獻的品質,進而促使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良好發展[5]。
職業院校的德育教師在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期間應重視生活化教學法的應用,將學生德育與現實生活相互聯系,利用生活中的案例、事件等創新性地培養學生正確思想態度、職業觀念,使得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三觀”,不再有自私自利、懶惰心理,而是在面對未來職業工作的過程中踏踏實實、艱苦奮斗,形成和新時期職業發展特點相符的職業觀。
比如,教師在德育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競爭的現實案例,為學生講解社會環境復雜、行業很多,要想更好地就業就需要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在此期間,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的就業案例,在生活化案例的作用下使得學生懂得在未來就業的過程中,需要從基層、小事做起,不能盲目自大,要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在新時期的社會環境中形成正確的職業觀,在未來的崗位工作中做好本職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業務活動中,有著一定的責任感,通過崗位工作體現自身的人生價值。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給學生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還能在學生接觸生活中真實事件的情況下受到一定的感染和啟發,樹立正確“三觀”,提升職業道德素養[6]。
德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非常重要,除了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德育教學水平。但是,當前在職業院校德育教學中還存有教學方法單一、落后的問題,不能保證德育教學效果,因此,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建議職業院校的德育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迎合社會形勢發展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養和正確的“三觀”,為社會輸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