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葉劍飛 王頌
(1.江西省萍鄉市第二中學 江西萍鄉 337000;2.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200241)
“邊緣人”這一概念起源于社會學的研究領域之中,德國社會學家西美爾認為,“陌生人”是指生活在現實社會的邊緣,卻不了解身處社會機制,生活在社會集體之外的外國人。這里的“陌生人”概念更多的是對一種社會移民現象的描述,它不是指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親密度,而是指移民人群與社會制度和社會體系之間的距離。在體育領域當中,已有關于城市邊緣人參與體育鍛煉的研究。美國學者威廉斯針對課堂中的邊緣生制定出了5個選擇標準,分別是智商低、成績差、父親沒有專門的職業、父親沒有達到中學文憑、母親沒有達到中學文憑。即一個學生的自身和家庭情況符合上述5個標準,該生在課堂中則被定義為邊緣學生。
在體育課堂中,邊緣人隱蔽性特征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現在體育知識與動作技能和課堂學習的情感態度維度上。在知識與技能維度上,邊緣人背離教師教學活動中心,在教學場地上與教師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體育課堂上不能及時獲取學習目標,在動作技能的學習過程中,無法及時接受教師的正確指導,在動作技能與體能的練習過程中,得不到教師的及時反饋與評價,因此無法很好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表現出來[1]。在情感態度上,由于邊緣學生在體育課堂當中未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與教師的溝通不足,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動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無法與教師、同伴分享愉快的體驗,進而邊緣化的程度升高,更容易隱藏自己的內心想法。
外顯性特征是指在體育課堂上邊緣人容易被觀察的信號,與正常學生之間容易區別的特征。邊緣人的外顯性特征主要表現在課堂參與、情緒信號兩方面。就課堂參與而言,認真學習的學生,在體育課上的學習參與度較高,能夠積極地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各種動作技能和活動任務[2]。并且參與的節奏能夠和教師的要求相一致,緊隨教師教學活動的步伐。而邊緣人相對正常的學生而言,在體育的參與度上明顯不足。主要表現在不愿意參與教師布置的活動任務和動作練習,或者勉強參與其中,但動作的標準程度和完成度明顯較低。參與學習的節奏與教師的要求不一致,表現出一種滯后現象。也就是說,正常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比邊緣人的參與度高,通過課堂參與就能夠很快區分出體育課上的邊緣人。
其次是情緒信號。正常學生在體育課上,通過積極地參與練習,學習動作技能,臉上和肢體動作上釋放的情緒信號較強;而邊緣人參與度較低,無法從課堂教學中獲得較深的情緒體驗,則表現出來的情緒信號不強烈。具體表現為臉上情緒釋放的信號不夠明顯,行為上表現出的動作幅度較為一般[3]。也就是說,正常學生的情緒信號都很明顯,而邊緣人的情緒信號則表現得很平緩。因此,在體育課堂上,通過外顯性特征,能夠區分邊緣人與正常學生之間的區別。
在中小學體育課當中,邊緣人現象作為一種普遍現象而存在,并隨著年級的升高,這種現象越發普遍。“喜歡體育,但是不喜歡體育課”就是邊緣人現象普遍性的真實反映。大多數學生在體育課上只是喜歡“自由活動”,面對體育教師開展的教學,部分學生就會有意無意地背離課堂的教學中心,游離于課堂教學的邊緣。有研究表明[4],高達78.5%的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僅有21.5%的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可以看出,學生投入體育課程學習的狀況令人堪憂。這些數據與體育課堂邊緣人現象沒有直接聯系,但是從另一角度也說明了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這一事實。另有研究發現[5],體育課堂中,約有20%的學生沒有按照教師的要求參與體育活動。可以看出,兩項研究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對上課的態度不積極,這也體現了邊緣人現象的普遍性。
依據體育課堂學生邊緣化的主動性,可以將邊緣化的學生劃分為主動邊緣人類型和被動邊緣人類型。主動邊緣人類型的學生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主動脫離教師教學活動中心,走向邊緣化的學生。這一部分邊緣人形成的原因在于自身學習態度不端正、上課約束力較差、興趣愛好與所學的體育內容不一致等;被動邊緣人類型的學生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學生自己有著積極的學習態度和愛好,但卻因為體育教師的課堂組織和教師自身的關注不足,導致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學習受到影響,學生的學習無法及時得到體育教師的反饋和評價,導致學生趨向邊緣化,這類與學生自身無直接關系的邊緣化稱之為被動邊緣人。
依據邊緣人現象的致因,將邊緣人劃分為內部致因性邊緣人和外部致因性邊緣人。內部致因性邊緣人是指因為學生個體的自身不利因素導致學生在體育課堂中形成的邊緣化現象。例如,心理問題、身體素質較差等因素,使得學生個體不愿意在體育課堂中與同學之間展開學習與互動,并養成自我封閉的習慣,逐漸形成邊緣人。外部致因性邊緣人是指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問題,體育課堂氣氛的不和諧所導致的學生個體邊緣人現象[6]。例如,學生個體與體育教師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或者營造出了過于嚴厲批評學生的不和諧課堂氣氛等,都容易致使學生邊緣化現象的形成。
根據邊緣人課堂邊緣化的程度,可以將學生劃分為重度邊緣人和輕度邊緣人。在體育課堂當中,不同體育項目的學習、不同體育活動內容的鍛煉及不同形式的課堂組織形式,都會對學生起到不同程度的吸引作用,同時也會有不同的學生會對這些不同的形式產生不同程度的排斥,以形成不同程度的體育課堂邊緣人[7]。重度邊緣人是指在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在絕大多數的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當中,都處于邊緣化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喪失信心,上課自率性差,在體育課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聽從教師的指導學習。輕度邊緣人是指在某種程度上表現欠佳,但不是完全背離體育課堂教學的中心,只在自己不擅長的技能學習方面選擇逃避。但是在一些感興趣、擅長的技能、活動內容中會選擇性聽取、學習并參與,甚至在部分教學環節還能夠突出表現。
依據邊緣人表現的實質性,可以將體育課堂邊緣人劃分為表面化邊緣人和實質性邊緣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與其他課程的教學有著顯著的區別,體育課堂是一個流動的狀態,在體育課堂當中,除了教師的講解之外,還需要學生不斷的練習,以及教師的評價。有些學生在體育課上可能參與教師講解示范的程度不夠,但是卻積極地參與練習,樂于和同學請教學習,自主學習能力也很強,一般將這種類型的學生稱之為表面化邊緣人。他們看似游離于課堂的邊緣,但其實卻發揮著自己自主學習的優勢,這樣給自己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也保證自己學得更好。相反,有些學生看似在教師講解示范動作時認真聽講,但是“人在心不在”,在動作、情緒、教與學等方面都不符合要求,這樣的學生稱之為實質性邊緣人。
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邊緣人”是指身處體育課堂之中因自身主觀因素(心理、性格、身體狀況等)或因外部結構性因素(教師、同伴或其他外在環境)導致的遠離教師教學活動中心,在體育課堂中沒有積極參與學習的群體,且處于較低的地位,缺少公平的學習機會。體育課堂邊緣人現象具有隱蔽性、外顯性、普遍性、情境性等特征。依據不同的劃分方法,可將邊緣人劃分為內部致因性邊緣人和外部致因性邊緣人;重度邊緣人和輕度邊緣人;表面化邊緣人和實質性邊緣人等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