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彪 青島大學
股權投資是企業發展過程中一種常見的投資方式,這種方式一般發生在兩個不同企業之間或企業與風投機構之間。投資企業進行股權投資后,目標企業的股權結構會發生明顯變化,而隨著投資企業不同管控政策的推廣與落實,目標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也可能很大程度上發生改變。根據投資企業占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的多少,可將企業的股權投資分為全資、控股、參股等幾種基本的類型。企業股權投資過程較為復雜,其涉及到資產轉移、不同稅種金額計算以及稅負問題等多個內容,而合理進行稅收籌劃,以減少稅負尤為重要。
稅收籌劃又叫合理避稅,它是在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一起特大財稅案中誕生的一個新名詞。當時,案件參與者湯姆林先生談到:“所有人都權對自己的未來發展做出相應的統籌規劃。如果相關企業或單位能夠根據一定的法律法規規定做出一些規劃與調整,便可少納稅,那么國家便不得強迫其多繳稅”。這一觀念一出,稅收籌劃便迅速在世界范圍內得以普及與應用。時至今日,國內外專業與學者關于稅收籌劃有了更清晰而明確的定義:“在不違反稅法法規的前提下,納稅人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交易、分配等各項經濟活動進行提前安排與策劃,最終達到獲取節稅經濟效益目的的一種行為。”
稅收籌劃分類標準不同,其類別也不盡相同。在股權投資中,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是對企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兩種方式,以這兩種方式為分類標準,可將稅收籌劃也分為直接的與間接的兩種。直接投資主要是指投資方與被投資方通過投資合同或協議,對雙方在股權投資中的權益、義務、責任以及投資收益分配等進行明確。直接的股權投資要重點關注優惠稅率與稅收減免,稅收籌劃要關注不同類項目的稅收待遇,選擇稅收收益最大化的投資。間接股權投資是指大企業通過其控制的附屬公司對另外一個公司進行控股,如果與直接投資這種方式相比,間接投資方式更關注投資收益水平。間接股權投資的稅收籌劃需要掌握的知識較多,操作流程也更加艱難,投資企業必須了解相應的稅收規則,合理進行稅收籌劃。
股權投資中,部分企業對稅收籌劃認識不夠準確,體悟不夠透徹、掌握不夠全面、了解不夠深入。一些企業認為稅收籌劃是偷稅漏稅的另外一種說法,只不過這種說法更隱晦而已。在這一錯誤認知的誘導下,部分企業在籌資、投資等過程中,往往打著稅收籌劃的幌子大肆進行逃稅、漏稅,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稅收籌劃與逃漏稅有著本質性區別,前者是在稅法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的一系列合規合法的經濟活動,而后者卻屬于一種嚴重的違法違規、悖理傷道行為,理應大力度打擊與遏制。正像英國湯姆林先生所說的那樣,企業如果能夠通過一些合法合規的安排與計劃達到少繳稅目的,便不應該被強制多繳稅。稅收籌劃是在企業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所做出的一些規劃安排,達到合理避稅是必然的,而偷稅漏稅是可恥的,在任何時候都應被打擊。
企業股權投資是一個周期較長的漫漫投資過程,這意味著股權投資中的稅收籌劃容易在漫長投資過程中因遭受多方因素影響而最終偏離企業原有籌劃收益預期。籌劃收益偏離預期目標既會導致企業投資收益受損,又會導致投資中許多潛在風險的滋生。股權投資中,很多企業管理者往往對投資中因收益變動而出現的顯性風險較為敏感,但卻對其背后的隱性風險因素有所忽視,不能精準把控。例如,股權投資中因對稅收優惠政策不了解或運用不當造成的稅收優惠無法享受風險、因支撐稅收籌劃方案實施的客觀條件更改而導致預期籌劃收益萎縮或消失的風險、因稅收籌劃失敗企業面臨著要承擔相應經濟損失與名譽損失的風險等。相關調查與研究顯示,企業缺乏對稅收籌劃中風險的把控阻礙著其合理避稅的效率。
股權投資結構比例直接影響投資企業的稅收籌劃。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在2009年頒布的財稅〔2009〕59號中明確規定,對一些符合特殊要求的控股公司可賦予特殊性稅收待遇。因此,企業在股權投資時可認真參考此文件相關條例,選擇科學的股權投資比例。企業股權投資涉及到多種稅種,還涉及債務、勞資以及相應的法律糾紛等問題。如果企業在投資中能收購被投資企業100%的股權,便可相應地規避目標企業的債務、法律糾紛等問題,但如此一來企業稅收負擔便成為硬性問題。另外,如果投資企業所占有的股份不低于被投資企業的25%,且股權支付比例高于85%,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股權投資企業便可相應地享受到稅收優惠。事實上,投資企業如果保持股權支付比例高于85%,便可使自己和被投資企業都可免除并購過程中的所得稅,實現雙方的雙贏。
股權投資時企業所選用的投資方式涉及到貨幣資金、實物、無形資產、換股、債券等各類投資形式,在進行股權收購對價支付方式選擇時,企業應認真研究各類投資形式的特點,選擇效益較高的投資方式。在實際股權投資時,投資企業如果單純以貨幣資金進行投資,根據相關財稅法的規定,企業將無法達到節稅目的。但是,財稅字[1995]048號《關于土地增值稅一些具體問題規定的通知》中卻對符合要求的企業實物投資可免除增值稅等相關內容有具體規定。該文件強調,如果一方企業以房地產作價入股進行投資,將房地產作為一種資產轉讓物轉讓到所投資的企業中,那么以房地產進行投資、連營的企業投資方可暫免征土地稅。除了實物投資之外,采用換股投資方式的企業也能在符合要求情況下減免相應稅收。據《財稅法》規定,參與換股投資的企業雙方只需要根據法律規定支付股權轉讓所得稅以及印花稅即可,不必再支付其他稅費。
對于股權投資企業來說,加強對稅收籌劃專業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企業稅收籌劃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除了根源于企業管理人員對稅收籌劃不夠重視之外,還根源于當前部分企業財務人員的稅收籌劃意識與專業能力偏低。時下,一些企業管理者對管理與經營環節的把控較為重視,但稅收籌劃意識與風險評估防范有待增強。鑒于此,股權投資企業應加大資金、技術、人才投入,將稅收籌劃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方案來落實。專業人才能在股權投資稅收籌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日常生產與管理中,應對相應的稅收籌劃人員進行稅種知識、稅務法律法規、稅收籌劃專業技能、稅收籌劃大數據操作等進行相應培訓,并將培訓與稅收籌劃人員的薪資掛鉤,激發員工積極性。
當前,很多企業往往不能從綜合性角度來看待稅收籌劃,這主要表現在僅僅關注個別稅種稅負的減少,而不能力求降低企業整體稅基,平衡企業間稅負。企業股權投資中各種稅基并不是相互獨立存在的,而且各自相連,相輔相成、休戚相關的。某個稅基的在一定時間段內的縮減可能會引發其他不同稅基在相同條件下的擴張。企業各個部門之間如果不能協調合理進行稅基處理,便很有可能在稅收籌劃中出現擴張的稅基金額大于縮減的稅基金額,繼而引發企業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因此,稅收籌劃一定要綜合考慮稅種節稅與稅種利益抵消等各種因素,力求實現企業間稅負平衡。一方面,企業要對稅收制度進行全面研究,并依據稅收制度以及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確定稅收籌劃目標。稅收籌劃的目標要以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而不是將某一個稅種的節稅為目標。在具體實施中,要將信息技術納入到稅收籌劃經營戰略中,綜合考慮某一稅種的節稅利益和多稅種之間的利益抵消因素,實現對稅收籌劃的綜合把握。另一方面,能夠對國家的財稅政策進行預測。進行稅收籌劃時,既要考慮現行稅收制度、法規,又要對國家未來稅收政策的變動進行預測,做到高瞻遠矚,綜合定位。
所謂股權管理,即企業根據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規定,并從自身發展實際情況以及內部組織規章制度出發,對所屬股權進行處置、控制以及管理等的一系列活動操作。股權管理所包括的內容較多,投資、戰略、財務、收益等各個方面都要列入股權管理范疇,企業在進行稅收籌劃時,應對股權管理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內容進行全面考慮。具體來說,企業應完善股權管理體系。一方面,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完善預算與績效管理,進一步吸引第三方融資,從而為企業財務緩解壓力、減輕負擔。另一方面,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并結合地區稅收優惠政策進行稅收征管的完善,為企業稅收籌劃工作的開展優化環境、拓寬空間。
在實際的股權投資過程中,企業要對稅收籌劃有正確科學的認知。然后,在不違反稅收法律法規規定的前提下,對股權投資的相關要素做好分析與統籌,如控制好股權投資比例、選對股權收購對價支付方式,把握好投資機會,以盡可能減少資本轉讓相關稅負,提高投資回報率。各地的稅收優惠政策各不相同,企業在進行股權投資時,應合理利用稅收優惠,保證股權投資稅收籌劃工作的全面落實,盡可能取得避稅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