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華發集團有限公司
財政部2017年修訂了的系列金融工具準則,要求金融資產應用公允價值計量。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引起了大家高度關注,掀起了財務人員、監管機構、審計人員的激烈討論。如今國內經濟體制由計劃型經濟轉為市場化經濟,使用公允價值計量資產價值、確定經營損益非常必要。然而在實際的會計工作應用中,公允價值的使用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筆者在本文中提出了與存在問題相對應的優化措施。
伴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改革與發展,金融資產深刻地影響著實體經濟的發展。新的會計準則中對金融業內各類企業應用的各個類型的金融工具的會計手段有不同的要求,同時重點突顯了在金融資產當中應用比較多的公允價值計量。因為會計相關信息質量的優劣對會計信息使用人的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估值質量直接影響到報表使用人對財務信息的判斷。但是從2018年最先實施新準則的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以及2019年國內上市公司實施新準則的情況來看,公允價值計量在實操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難點和痛點。如果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最終會給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以及準確度帶來消極影響。所以筆者針對這一問題在本篇文章中進行了針對性的探討。
我們知道,很多的投資當中會有不同類型的投資者。風險投資、財務性投資、戰略投資,他們對標的項目投資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對于風險投資和財務投資者來講,更注重財務回報,他們不會主動參與標的公司的管理,所以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后期可能獲取財務資料以及標的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對他們來講可能是比較少的。這是風險投資者和財務投資者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而戰略投資者,對標的公司具有一定的控制力,會更多地協同標的資產一起發展,幫他們去做后期的規劃。這種情況下,投資的持股比例相對來說比較高,在投前投后會對標的資產未來現金流量以及經營的表現有更多地把控,這樣一來得到的數據內容也更加合理有效。
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國內市場環境、法律法規等內容。要想使用公允價值計量,那么擁有一個完善合理有序的市場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條件,但是就目前情況來講,國內的市場經濟并不具備那樣的條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當前國內的市場競爭不夠充分,政府對于部分資源,比如石油,天然氣等管控比較嚴格,甚至可以說是形成了一個壟斷的市場,影響到了市場交易價格;其二,當前國內的資本市場發展不夠完善,并未達到應有的程度,融資市場體系并未建立完善,涉及有些內容,比如利率,匯率的認定,部分產品在交易時,市場并未發揮出應該有的調節作用,而只是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過于依賴政府的手段,這樣就一定會導致公允價值不夠公平公正,有失合理;其三,股票市場的價格指數與實際情況不符,以我國現有的情況來舉例,股票價格一般都是被政府、機構等掌控的,這就導致了國內的股票價格與實際價值差距比較大,公允價值計量結果不夠準確。除了上述講到的幾點以外,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用還對于法律法規的完善以及有效的監督管理有著較高的需求,而這些是目前國內還不具備良好的條件,雖然我國專業協會有關于估值的工作指引,但是在實操過程中需要非常多的專業判斷以及較高的專業技術,所以公允價值計量存在一定的難度。加上各企業業務團隊及財務人員的估值水平參差不齊,公允價值計量結果容易產生誤差,影響到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在企業實際的經營管理當中,有很多經營業務資產等項目,沒有活躍的市場存在,這時候就要用到估值模型來估算它的公允價值。但是在用估值方法對公允價值進行估值時,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不只是需要觀察選擇估值模型自身是不是合理,還要研究估值時選用的參數是否合理,需要調整的因素是否考慮全面。這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有著較高的要求,并受他們的主觀意識影響較大,那么綜合上述內容,可以知道以上種種因素會影響到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使其可靠性降低,不能夠發揮出公允價值計量的實際效用。
在公允價值計量應用當中,第一、第二層次的公允價值信息是根據市場價值信息等來進行測算的,在市場的不完全有效前提下,市場價格就有很大概率會出現非理性的上下浮動;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信息,更大程度上是受人為因素的影響,造成價值信息上下浮動的原因比較難以確定,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對這些受主觀因素影響的數據同客觀數據之間的不同來進行研究分析,對已經獲得的信息進行風險評估。財務報告中的數據的上下波動,一定程度上使得財務報告的可理解性有所降低,這樣的變化讓解讀財務報表這一工作內容變得更加復雜化,同時也對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的有關知識技能、財務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
把國內和國外針對公允價值的相關研究做比較,發現研究公允價值應用操作方面,無外乎兩個內容:其一是范圍問題,換句話來說就是看哪一部分的經濟事宜要根據公允價值來進行計量;另一方面內容是方法問題,具體來說就是怎么根據公允價值進行計量。針對第一個問題來說,國內的新的會計準則已經針對他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只不過對于第二個問題來說,新會計準則中描述的不夠詳細具體,只做了簡要的介紹,不同的會計人員在選用估值方法以及估值模型參數的選擇存在差異,或者估值人員能夠獲取的市場信息不同,估值結果可能相差甚遠。在新的會計準則中并沒有對在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事項因素等詳細描述,在具體估值實操過程中,很大概率會造成估值存在較大的調節空間。所以,國內的估值技術缺少專業指導的情況下,公允價值計量在工作中可操作性比較低。
首先,我們需要去理解估值方法的選擇和判斷,跟前期估值有一定的銜接性。其次,要和業務部門有一個緊密的實操。最后,我們要對一些新舊準則轉換過程中實操的難點有預判,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這些難點進行解決。
在募投管退整個生命周期當中的一些痛點和難點,可以看到和估值盡調相關的一些關鍵節點。比如一支基金,它在做設計的時候,建議主動的形成一些估值方法論的體系。在投資決策的一個生命周期里,可以依據這個估值方法論體系去進行一些投前的決策,完善投資過程。在投后管理的時候,也是可以做好數據跟蹤以及財務報表目的的估值工作。退出的時候也是有一定的退出估值的計算。所以在一般基金或投資管理的生命周期里,我們建議去形成一套統一的估值方法論體系,它是貫穿始終的。
團隊職能的分配建設,比如運營團隊、投前團隊、投后團隊及財務團隊,需要合作起來,參與到內部的估值方法論體系的制訂中去。從各自不同職能部門的角度,他們會有自己不同的風險評估決策,以及他們有各自想把控的一個范圍,那么這樣的話就是可以由不同的職能部門一起協同去把這個方法論定下來,在后續實操時,如財務報表目的,或者是匯報給投資人目的,或者是匯報給集團目的,都遵循這個方法論體系,在一個統一的估值模板下把估值工作做好。
對于投前估值,我們對一些影響比較大的直投項目,會去做一些盡調的工作,特別是財務盡職調查,這個財務盡職調查會對我們的估值有一定的影響,因為盡職調查的主要功能是去發現標的公司歷史的財務數據,在發現歷史財務數據的真實性以及合理性的情況下,才會對我們財務預測有一個夯實的作用,也是我們在初步定價談判的一個基礎。所以我們想強調的是在投前估值的時候,財務盡調是對財務數據的基礎的把關,為夯實未來預測做準備。估值工作是貫穿投前、投后、持續跟蹤以及退出這幾個主要的交易步驟。
總的來說,新的金融工具準則下公允價值的計量的詳細應用過程是比較復雜的,尤其是現在國內的市場經濟發展規劃還不夠健全,諸多因素加起來導致了公允價值的實際使用一定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所以為了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我們就要不停地去學習研究先進的經驗,盡最大努力優化公允價值計量使用的眾多條件,推動公允價值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助力企業的發現壯大,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