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河南大學
近年來,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出現,許多商科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快速發展,為經濟發展培養大量從事國內外商務活動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但是在實踐過程中,中外合作辦學商科類畢業生就業時出現“供需失衡”。國內外企業對國際化的商科類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而許多高成本培養的商科類畢業生不能滿足企業需求,被企業拒之門外。這種就業結構性失衡矛盾體現了當前商科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所需的知識技能之間存在落差。課程體系是教學工作開展的基礎,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直接體現。因此,改革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設置,培養學生的綜合就業力是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商科學生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的關鍵。本文以河南大學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合作辦學項目為例,從大學生就業力視角出發,對合作辦學商科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
20世紀初英國最先提出就業力概念。目前學術界對就業力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等理解有些差異,尚未形成統一的看法。Hillage和Pollard把就業力定義“為個體實現初次就業、維持就業和必要時獲取新就業的能力”[1]。英國提高學生就業力合作組織將就業力定義為“一個組織使人更好的就業并能使他們成功的勝任所選擇的職業的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個人特質”[2]。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就是USEM就業力結構模型。2004年英國彼得·奈特(Peter Knight)和曼茲·約克(Mantz Yorke)提出USEM就業力結構模型。他們認為就業能力具有四個構成要素:學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 beliefs)和元認知能力(Metacognition)。該模型也被廣泛應用到勞動力市場。學科理解力是指個體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技能包括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效能感主要指個體的自信心。元認知是指個體在行動中和行動后對問題的反思及經驗總結,是對自我認知的認知,是幫助人們學習如何學習的一種自我管理能力[3]。這四個要素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就業能力的綜合系統。在研究中,彼得·奈特和曼茲·約克還認為:“就業力教育應該整合進課程中,否則就業力是瑣碎的,不完整的。”
目前,河南大學中澳商科課程體系是由中澳雙方共同設計,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實踐課四個部分。除了語言課程(英語)之外,商科類專業引進維多利亞大學20門左右專業特色課程,以維大課程方案為主,由外方老師單獨授課或者中外方教師共同授課,旨在培養具備扎實的經濟管理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商科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目前課程體系設置中,專業課程主要集中在前三年,實踐性課程和少量專業課安排在最后一年課程,便于大四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和尋找工作。國外商科課程學習的對象一般都有經濟管理類的兼職或者工作經歷。而國內則相反,前三年大部分學生缺乏實踐經驗,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前也沒有多少兼職經驗,更不要說工作經驗了。在大學期間,學生很少接觸到真實的企業管理環境和案例。這樣主要靠理論教學,不容易使學生深入理解應用性強的專業知識和各種知識之間的關系和應用。盡管許多課程教師通過設置不同的項目,情景案例等吸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但是不少學生總覺得商科所學知識“空,虛”,浪費時間。特別是一部分引進專業課由外方教師單獨授課,語言和文化差異加重部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中澳合作辦學的特殊性突出了英語的重要性。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澳方ECT考試,完成整個學業,在課程設置中,英語學習分為英語聽力、閱讀、口語、寫作四門課程,學分占比較大。學生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學習英語。但是英語課程重在英語語言基礎教學,缺乏系統的學術英語教學。英語教學內容和商科專業教學內容之間聯系不緊密,對涉及商科專業所需的文獻閱讀、學術溝通、商務英語等方面的訓練較少。這加大了學生專業學習的難度,使得部分學生難以達到熟練運用第二語言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能力。特別是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學生,面對全英的教材,不知道如何快速高效的學習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也難以主動利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專業問題。
開設通識教育有利于開發學生特質,幫助學生打破專業的限制,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但在課程設置中,由于中澳商科學生語言課比重大,學生全年課時負擔較重,為了減輕學生負擔,除了國內高校必須開設兩課外,通識課程主要是體育課,沒有開設文學、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課程。通識課程的短缺,加大對學生人文、心理等方面特質進行開發和培養的難度,不利于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當前我國經濟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商科專業學生容易受社會功利化影響,尤其是將來從事國際商務活動,必須能夠運用國際化的視野和多元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國際商務問題。
學科理解力和專業技能的加強對于提升就業能力至關重要。改革目前課程體系,增加實踐類課程的課時,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一是以職業崗位為導向,根據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增加實踐類課程課時,加深對專業領域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學習。二是改革原來的專業課程。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的部分引進課程采取“大課加小課”的新型教學模式。理論內容實行集中課堂授課模式,實踐內容實行小班教學模式,按照團隊管理模式,采用演講,研討,辯論或者戶外調研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程學習中,提高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通過實踐性課程的學習,學生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升,加上專業教師一對一的指導,學生能夠比較容易完成自我評價→反饋→自我修正過程。
英語語言能力不僅包括語法、詞、發音等基礎能力,還包括能運用第二語言來進行專業活動的能力。改革部分英語讀寫的教學內容,從大一開始加入學術英語學習,讓學生掌握文獻查找,學術論文撰寫,學術知識演講和書面陳述等知識。學生提升其學術英語能力,才能較快適應中澳引進課程的全英文授課環境。另外,在大二或者大三階段加入專業英語課程,系統學習商科專業英語,有利于培養能夠熟練、流利地運用英語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專業型人才。
中澳合作辦學項目實質是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經濟管理類復合型人才。重視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還可以培養學生具有寬廣的知識結構,能夠對經濟生活進行獨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增加通識課程數量,引入哲學、美學、文學等相關課程,豐富課程資源庫,為培養復合型人才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而且課程可以采用多種授課模式形式,使用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或者通過一些演講活動等進行,培養學生成為會獨立思考,具有獨立人格,接受不同價值觀的人。
開展第二課堂主要指課外開設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以科研項目和專業競賽為主,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組織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在研究探索科研過程中,一方面加深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真正認識自己,便于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同時,在項目活動中指導教師的參與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期間不斷強化元認知能力。實踐性學習主要指學生參與到企業活動中,一般是通過校企合作平臺進行。鼓勵和支持學生每學期假期參加實踐性活動。學院可以邀請企業管理者參與學生活動,比如就業之星,專業演講活動等,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通用技能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