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芬
(山東省青島市城陽第六中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發現,要想培養初中生良好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采取家校合作的教學模式,整合家庭和學校的教師兩方面的教育資源,讓家長與教師同合作,促進初中生身心健康發展。
家校合作指的是家長與教育工作者共同的承擔起學生成長與發展的責任,培養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其實踐類型包括了當好家長角色、加強相互交流、積極進行志愿服務、促使學生在家學習、共同參與決策以及社區合作這六種類型。[2]合作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形式,家校合作則是將家長與學校有效地結合起來,在思想、行動上相互配合,共同幫助。其中最常見的方式為家長參與、家長干預、親師合作、教育介入等。讓學生不僅能在學校學到知識,還能夠在家通過家長不斷的教育和引導,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對于初中生來說,中學這一階段是比較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一個重要時期。培養初中生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不僅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能夠對學生在往后的生活、工作、學習過程中也產生較大的影響和作用。初中生由于自身的在這個階段的年齡特點,其模仿能力較強,可塑性也比較強。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比較容易的,培養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以及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
不僅是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學校也有著良好的愿望,希望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發展。在開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過程中,能夠讓學校與家長之間加強溝通,促使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促進初中生能夠健康的發展。由于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運用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夠促使家長在學校教育模式的配合下,針對每一位學生的特點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健康的發展。開展家校合作的模式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成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和家庭兩個方面密切配合,實現消息共享。學校能夠了解學生在家中的狀態、行為習慣、對父母的態度、學習狀態等,根據家長反映學生在家的狀態,能夠在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家長也能夠通過從學校了解到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狀態、人際交往情況、個性特點等方面,從而能夠讓家長和學校的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形成團結一心,勁往一處使的良好局面。
4.1 開展家校合作,促使家校教育理念達成一致。在開展家校合作教育的過程中,首先需要確保家庭的教育以及學校的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達成一致。從而促使家庭和學校能夠相互互補,共同朝著一個目標前進和努力,這樣才能將教育的效果達到最優化。在開展家校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促使家長和學校構建出互通的橋梁。例如可以定期的舉行一些家長會。學校請每一位學生的家長到各自的班級開會,班級內的家長可以通過自身孩子的表現來提出自己的意見,也可以提出學校需要改進的地方、自身孩子需要努力的方向、學校需要更加關注自己孩子哪一方面的成長等。而教師在家長會上可以向各位家長分析學生在學校的表現,給家長提出一些意見,促使家校合作更好的開展。例如,有些學生在家長面前不會暴露出不良的行為習慣,如打架、說臟話、抽煙等,卻會在學校里跟著其他學生做一些不良的行為,教師發現這些不良行為之后,要及時的在家長會上與該學生的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讓家長能夠時刻的關注自己學生的成長狀態,不斷的促使學生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改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
4.2 好習慣和壞習慣的矯正相結合。在進行行為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必須要將良好的行為習慣與不良行為習慣相互對比,進行矯正。對于初中生來說,學生的心智和心理發育的都不夠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面對外界的誘惑時,很容易去模仿,跟隨,從而養成了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這時,就需要將家庭和學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運用兩方面的力量,為學生共同創建出良好的成長環境,促使學生能夠在學校和家庭的引導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改掉不良的習慣,培養良好的習慣,促使學生能夠從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
總之,在進行家校合作培養學生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促使學生能夠在家庭和學校兩方面的教育之中,促使學生的行為、思想、品格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并且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