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雪梅
2021年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提出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健全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強化人才振興保障措施,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鄉村振興,人力資源是最大的力量,高質量的人才隊伍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農村創造更大的價值,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刻不容緩。
我國農村的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人力資源素質卻在不斷下降。農村人口基數大,雖然農村的人力資源較為豐富,但整體水平難以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改革與發展。人力資源對于農村的發展舉足輕重,尤其是接受過高等素質教育的青年如果能留在農村發展,用先進的思想理念與豐富的知識素養,以及高超的判斷力、創造力、執行力,為農村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勢必能夠幫助農村走上經濟繁榮的道路,鄉村振興將在更大程度上實現。
60歲以上有勞動能力且有勞動意愿的老年人屬于有價值的老年人力資源,農村的老年人力資源最為豐富,卻一直是被社會忽視的群體。許多農村留守老人本身就缺乏親人的陪伴,精神世界較為空虛,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一方面有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能為農村的發展創造價值,再一方面也能緩解沉重的養老負擔與醫療負擔。然而,我國當前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存在諸多困難,子女不理解或不放心、社會群體不接納與不信任、缺乏合適的勞動崗位、缺乏有效的保障體系等都是導致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進程緩慢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因為年齡的特殊性,在社會勞動中更需要被照顧,也更可能為企業造成負擔,但是這不能成為拒絕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理由,與年輕人的活力不同,老年人可能更有經驗也更有大局眼光、更了解家鄉,也更有熱情為家鄉的發展做些事。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如果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這群人或能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盡管近年來“三支一扶”政策得到了眾多畢業生的積極響應,但是“三支一扶”也有一定的門檻,有些畢業生有踏入農村發展的想法卻因不符合條件而沒能入選。返鄉創業的青年逐年增多,但是他們選擇的農村分配并不均勻,有特殊產業或經濟潛力的農村成為他們向往的土地,但是絕大多數更為偏遠的農村仍需要被深度開發。最為無奈的是,土生土長的農村青年學成以后不愿為家鄉的發展獻力,渴望到發達城市定居,計劃待工作穩定后將父母也接到身邊,導致農村的人口不斷外流,青年人的鄉土情懷淡薄,鄉村振興因缺乏人才的支持始終未能實現。農村與發達城市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導致看好農村發展的青年越來越少,無論是本地青年還是外地青年,都更加看好短期的經濟效益,誰也不想做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要想將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留在農村,政策方面的因素必不可少。盡管許多地區已經出臺一系列助推鄉村振興的人才政策,如實施“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采取彈性學制及“半農半讀”等形式,開展鄉村人才專業教育和專項技能培訓,使鄉村青年人才的素質進一步提升,但是在培養人才的同時,為結合當地發展優勢加以宣傳,導致青年人才在提升自我素養之后未必愿意長遠地留在當地,主動擔當、敢為人先。此外,還有很多農村相對閉塞,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幾乎如一張白紙,沒有經驗可談,也沒有人才政策可以讓青年人才安心發展,更體現不出自身的吸引力,沒有探索出鄉村振興的方向。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需要政策的“沃土”,更需要眾多部門的大力支持。鄉村振興需要健全的人力資源政策,也需要當地人自告奮勇,與政府一起干事業,只有政策與社會風氣都恰到好處,才能事半功倍。
老年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農村老年人由于早年多數都有體力勞動經歷,勞動能力與身體素質都不錯,對許多問題的判斷與經驗也值得年輕人借鑒。將有意愿重返工作崗位且身體狀況尚可的老年人召集到一起,共同探討鄉村振興的思路,成立相關老年人勞動組織,使老年人力資源開發形成氣候,再同相關部門建立合作,將合適的老年人力資源輸送到各個工作崗位上,甚至“以老帶新”,在特定崗位上發揚“傳幫帶”的精神,加強老年人與年輕人的溝通交流,定期開展經驗探討會,汲取老年人寶貴的經驗,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方向。與此同時,必須加強對老年人的權益保障工作,制定相關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規,簽署保障協議,并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打消他們家人及朋友的后顧之憂。讓老年人在工作之中發揮余熱、結識朋友,找到人生價值、豐富精神生活,使老齡化社會的壓力一步步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促進農村發生更大的改變。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今天已經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許多青年無悔的青春選擇。青年人力資源在不同的崗位上都能碰撞不同的火花,而青春年華恰好是最好的奮斗年紀,意味著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返鄉創業是一部分人的選擇,但仍不是多數人的選擇,鼓勵青年返鄉創業仍有很大的空間。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對返鄉入鄉創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落實稅費減免,提供場地與資金上的幫助,為返鄉創業青年提供更好的平臺與條件。同時,引導青年扎根偏遠鄉村,用勞動與智慧開拓鄉村的沃土,做鄉村開發、鄉村振興的先驅者,在創事業的同時帶動當地的就業水平,帶動人力資源開發,同時,“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有經驗的創業者還可以將創業的思路同當地人分享,讓更多貧困人口也有創業的勇氣,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推動青年返鄉創業一定要為青年提供良好的服務與平臺,即使創業失敗,也不能淪落至失業的境地。以創業帶動就業,能大規模地實現農村的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優化人力資源的質量,讓創業者與就業者帶動鄉村振興。
對于農村普通崗位上的人力資源,應有效提高其工作熱情與工作業績,可通過完善激勵機制與晉升體系來實現。人力資源的管理理念應當是“以人為本”,用正確的方式實現員工與企業的“雙贏”能使現有的人力資源更加忠心,并吸引一部分外來的優質人力資源投身企業的建設之中,用實際努力幫助企業完成轉型升級。企業內部的晉升體系一定要公開、公正,尊重個體化差異并選擇個性化的激勵機制,執行合理化的競爭、競聘,保障人力資源的質量。可在企業內開設“建設獎”,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進行重賞,以個例帶動整體積極性,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與再開發,通過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從穩定人力資源、改善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的方向,建設優質的人力資源隊伍,充分發揮人才對于鄉村振興的作用。
農村地區的師資水平普遍弱后于發達城市,素質教育對于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有關部門應聯手對農村學校的師資隊伍進行考核,篩選出真正合格的教師,提高農村學生的教育水平,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使一部分優秀的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企業,學習實用的業務知識,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實力。作為未來人力資源的儲備人才,學生的提升空間不容忽視,學校的辦學水平應當嚴抓嚴查,使農村的基礎設施跟上城市的水平,學生在不影響學業的基礎上,有更多實習、實訓的條件,成為祖國建設的新一代接班人。人力資源開發應更重視本土人才的質量,為他們創造機會幫助家鄉建設發展。
人力資源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在人口老齡化、空心化、人才外流的狀況下,人力資源開發對于農村發展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老年人力資源開發進程緩慢、青年人力資源流向發達城市、農村尚未健全人力資源政策,這些都是農村人力資源發展遇到的最大阻礙。為了有效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應當幫助有意愿的老年人回歸工作、推動返鄉創業的社會風氣、完善激勵機制與晉升體系并改善農村學校的教育水平,使人力資源隊伍的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