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被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是中國境內的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可以說我國進入了后疫情時代。雖然在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遭受重大打擊,但是后疫情時代各個行業正在恢復,那么后疫情時代體育行業的發展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會產生哪些影響?基于此問題,本文重點圍繞后疫情時代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問題展開研究。
正常生活中雖然大家沒有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但是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導致被動地進行了一定的活動。在新冠肺炎疫情隔離期間,大多數人閉門不出,導致運動量幾乎沒有。對于廣大學生來說,雖然疫情期間在家隔離上網課,但是體育學科的網課由于缺乏場地和器材,導致很難進行,一些地區和學校就取消體育網課的教學和鍛煉。
美國科學家在Obesity雜志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文章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導致的學生停課可能會引發全球范圍的肥胖癥大流行,因為停課造成學生有更多的空閑時間[1]。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做了一項調查,約有3000人參與了調查。結果顯示,73.7%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體重增加了。受訪者認為,體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居家隔離導致運動量減少,其次是作息不規律以及多餐多食等原因。所以,為了保持身材和健康,66.5%的受訪者在疫情期間盡量讓自己多走動、少坐臥;62.2%的受訪者則堅持在室內鍛煉。
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鐘南山院士表示:目前還沒有治療新冠肺炎的有效藥物,關鍵還是看患者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免疫能力,多例已經治愈的患者都是依靠醫學治療加上自身免疫戰勝病魔的。所以健康的體質和較好的身體免疫能力是應對任何病毒最好的“特效藥”。
京東健康的數據顯示,2020年6月1日~6月18日,醫藥健康類商品成交件數同比增長173%,民眾在京東互聯網醫院的在線問診量同比增長404%。2021年2月13日,一個在央視新聞客戶端發布的健身直播+帶練視頻,僅僅20分鐘的短視頻獲得了大約2300萬的觀看量。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給人們生命造成威脅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健康的認識,開始重新思考體育與健康的關系,民眾的健康意識已經被普遍喚醒,民眾健身參與和體育消費的意愿將會更加強烈。
根據以往的經驗也可以說明這點,2003年“非典”后期,民眾健身需求暴漲,從體育器材的銷量就可以看出。數據顯示,在北京,各類體育器材的銷量增長三成,購買體育器材的市民大約有20%,一些體育器材店還出現短時間的熱銷器材脫銷;北京東單體育中心室外各類場地日均人流量增加1倍,各類健身設施也分外搶手,室外體育場地的使用率明顯提高。2003年上半年,攀登廣州白云山的游客數量每天超過11000人,同比增加5%;2009年發生甲型流感后,我國的體育產業的增加值達到了2100億元,增速高達37%[2]。從“非典”以及甲流疫情爆發的后期體育行業的形勢來看,疫情后期無疑是體育行業的春天,民眾的健康需求刺激了體育消費市場,推動我國體育產業快速發展。由此可以斷定,伴隨著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所引發的民眾健康意識的普遍覺醒,后疫情時代的體育產業會迎來報復性的消費增長,這將進一步加大體育行業的市場需求。
2018年中國國民健康數據顯示,白領人群中近80%處于亞健康狀態,70%的中國人有過勞死的風險,只有不超過3%的人是真正意義上健康的人群;國民平均壽命全球排名83,僅有73.4歲;疾病年輕化、青少年肥胖以及各種慢性病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其中生活節奏加快,缺乏體育鍛煉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一個原因。為了改善國民體質,國家提出了“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體育行業的發展,他指出體育的發展標志著社會和人類的進步,也體現著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國家的軟實力。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各種措施,推進全民健身,繁榮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的發展,增強全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政策文件都強調要狠抓落實,統籌規劃,加快開創體育事業新局面;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遠景目標就包括把我國建成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這些政策和規劃的出臺,都顯示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重視,所以隨著“健康中國”“體育強國”等成為國家戰略,體育行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對體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會大幅提升。
當前,我國體育產業正在加速發展,體育行業已成為當前最熱門的行業之一。然而,由于既往對體育行業不夠重視,造成現有的體育從業人員較少,體育專業的人才缺口較大,人才匱乏制約著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
《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元。要想實現這個萬億目標,全國就業人口的1.5%要從事體育產業,即需要1000萬人口從事體育行業。而現實情況是,2016年,我國僅有440余萬人從事體育行業,2018年為443.9萬人。據“軟科”數據介紹,每年我國體育類畢業生大約12萬人,其中非體育院校畢業的體育專業學生大約8萬人,體育類院校3至4萬人,即便這些畢業生全部進入體育行業,還是會有巨大的人才缺口。
另外,校園體育專業教師的缺乏淡化了青少年的體育興趣,更多的人在報考專業的時候,較少考慮體育專業,如此循環,加劇了體育專業的人才缺口。
根據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共有51.88萬所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高達2.76億人,中小學體育教師共有59萬人,去掉大中專學生,中小學體育教師與學生的比例遠超比較合適的1:100。近些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體育教師的人數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各個學校的需求也在增加,各個地方開始重視體育,增加每周的體育課時間,推出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項目,這又導致有專項技能的體育教師更加缺乏。截至目前,體育教師行業仍有30萬左右的缺口[3]。
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所以居家隔離已成為遏制新型冠狀病毒的有效手段。在后疫情時代,雖然不用居家隔離,但是各地還是不允許扎堆和人員大規模聚集,這就對體育賽事的舉辦造成一定影響。如足球、籃球聯賽、大型城市馬拉松等觀眾密集的大型體育賽事都被取消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體育行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暫時性的。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普通民眾參與社會體育的比例還較小,政府、社會包括普通民眾對社會體育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健康中國’2030戰略研究報告”的數據來看,我國18歲以上的居民中有占比為83.8%居民從不參加體育鍛煉。雖然我們的教育一直提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廣大中小學校普遍重視智育,輕視體育,有的學校甚至為了升學取消體育課,有的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經常被所謂的主科教師占據。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2473人參加),認為當下體育教學未受到重視的人數占71.2%;有62.6%的人指出,即使上了體育課,由于各種學業壓力,體育課程也缺乏樂趣。雖然國家一直大力提倡全民健身,但實踐中卻收效甚微,全社會對體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是導致體育事業難以繁榮的主要原因。但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民眾健康意識覺醒之后,這種情況一定會得到改善。
新冠肺炎疫情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科學防控下,疫情基本得到穩定,我國進入后疫情時代。經過這次疫情,民眾的健康意識被喚醒,人們對健康有需求,加之國家對體育行業的重視,把“健康中國”“體育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雖然個別體育賽事還受疫情影響不能正常舉辦,但是綜合各種因素,從長遠看,體育行業的發展將很快進入快車道,需要大量的體育專業人才,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有著比較廣闊的就業市場,但還需要各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校學好體育知識,加強體育技能的鍛煉,在未來的體育行業一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