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寧
(陜西省西安航天城第五小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新課程教育改革明確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角色互換問題,教師角色轉變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學生群體逐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們都能夠參與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教學模式中來,從而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但就目前的課堂教學效果來看,基于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還需要語文教師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不斷創新出新的教學形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中將讀寫教學割裂開來的教育模式,以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的不斷創新,逐漸發覺讀寫結合教育理念的意義與價值。那么,本篇文章結合人教版四年級教材,重點分析該學段讀寫模式的教學策略。
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做法就是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為主。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模式尚未定型,所認識的漢字有限。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根據該階段學生們的實際情況,以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促進讀寫教育的結合。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盵1]這正是對此階段學生們的學習特點所做的精到總結。在實際教學中發展,學生們并不是缺乏對語文學科興趣的認同感,而是就讀和寫兩部分本身來說,割裂了二者之間的聯系性,針對枯燥的寫作問題,難以激發內在的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對學生們讀寫興趣的培養。
例如: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5、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為教學案例。教師可以以一個對豌豆有趣的描述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的閱讀本篇課文,培養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并讓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會文章所要傳達的思想內容。鼓勵學生們通過不同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并讓學生們進行寫作練習,通過課堂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提升學生們的讀寫能力。教師將讀寫結合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可以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們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但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們年齡尚小,還不懂的如何培養自己的學習習慣,教師應當積極的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通過耐心細致的教育,讓學生們在讀寫結合的教學中有所收獲。[2]
例如:還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9、古詩三首中的《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為教學案例。針對古詩詞的教學來說,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模式主要指講解并分析詩文的主要思想為主,由于古詩文大多需要學生們能夠背誦并默寫下來,很多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理解與默寫分開教學,導致學生們在課后時間里不能更好的理解消化古詩文的內容,無法更好的背誦默寫。那么,以讀寫相結合的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讓學生們邊讀邊寫,鼓勵學生們多多積累一些優秀的古詩文作品。除此之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們領略古詩詞的意境與所要表達的主旨以后,鼓勵學生們展開寫作,并在作文中對古詩文加以引用,以準確表達作文的中心思想。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鼓勵教師積極的轉變教學思路,促進教學形式的創新,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工作做出努力。同時,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有利于滿足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的需要。由于課時限制與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讀寫教學,運用分層教學法結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提升讀寫教學的有效性,加強德育教育的滲透來促進讀寫教學的完整性。通過轉變多種教學模式讓讀寫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使教學效果符合高效課堂的構建要求。[3]
本篇文章通過論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基于讀寫結合的教學視野下構建高效課堂。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讀寫教學更加符合小學語文所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要求。讀寫教學是一項新穎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為學生們的語文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