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一墨
世衛組織發布的《世界殘疾報告》顯示,世界總人口中大約有15%的殘疾人,其中大多數殘疾人在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存在遭受歧視、缺乏康復服務、缺乏無障礙設施、缺乏高質量的教育等不同形式的障礙。
眾所周知,教育對殘疾人的生存狀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一般情況下,文化程度與就業和收入情況呈正比例關系。受性別、區域及殘疾類型等因素影響,殘疾人教育發展極不平衡,教育層次普遍較低,導致殘疾人就業形勢十分嚴峻[1]。根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2017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共有超過8500萬殘疾人,3404萬人已辦理殘疾證。截至2018年,持證殘疾人中參與就業人數僅為948.4萬人。其中公益性崗位就業、輔助性崗位就業、集中就業所占比例較少,大多數就業者從事體力勞動。
就業關系到國計民生,殘疾人因為生理缺陷在就業市場中缺乏優勢,普遍存在就業率低、工作不穩定、就業層次和收入低等現象。當前,仍有相當一部分殘疾人處于失業或者無業的狀態,因此殘疾人就業和生存現狀不容樂觀。
要讓殘疾人步入小康社會,首先要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讓他們有收入,有實現自我價值的地方。就業可以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讓更多的殘疾人參與到小康社會的建設,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
美術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能夠訓練殘疾人各方面能力,具有開發大腦、培養創造性思維,促進個人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等優勢。
美術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殘疾人對藝術的審美能力。教學中通過對殘疾人審美進行有效引導,讓他們在實踐中激發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使殘疾人發現美、欣賞美、熱愛美,從而能夠創作美[2]。幫助殘疾人學會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以此改變其生活態度,提高學習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和知識水平,增強就業能力,帶動就業創業,對于社會的發展能夠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美術教育能讓殘疾人的身體得到康復鍛煉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肢體動作協調能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同時,具有針對性的美術教育可以幫助殘疾人在學習創作過程中樹立自信,打造良好的溝通協作精神,對其意志力、控制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運用美術工具進行藝術作品創作的過程,能夠讓殘疾人在心靈、情感和思想上釋放壓力、宣泄情緒,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并提升自身對生活的熱愛,起到康復心靈的作用。
目前社會上大部分的殘疾人還在從事體力勞動,或相對簡單、易操作的職業,部分人群依靠政府扶持和相關的公益性組織進行就業,極少有殘疾人能夠從事相關藝術性職業。美術教育能夠針對殘疾人的生理特點,以實踐和應用為基礎,讓他們獲得藝術專業知識,掌握生存技能,提升其就業創業的競爭能力。例如,殘疾人學習了某項熱門手工藝專業,經過一定時間學習和訓練,就可以直接選擇就業或自主創業,通過銷售自己的藝術作品自食其力,從而立足于社會。
殘疾人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他們需要獨立生存,需要用自信、健康、樂觀、充滿希望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對他們而言,美術教育則是一種身心獲得愉悅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體驗。美術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最終能否把殘疾人培養成為藝術家或美術家,而是讓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這種樂趣,擁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進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提升專業性的技術技能,促進個性化和全面發展。
例如,聽力障礙的殘疾人,一直缺乏與外界的交流溝通,造成他們的認知能力發展遲緩,受教育程度往往較低,在學習技能時可選的專業也相對較少,因此在擇業過程中往往缺少機會,很難趕上社會進步的步伐。由于聽障殘疾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主要通過視覺與觸覺,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可以通過一些圖片、視頻等視覺材料給人以直觀的感受,通過技能訓練加強藝術實踐,這種教育方式可以提高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身心的發展,從而掌握一技之長,有利于他們可以更加順利地融入社會。
對于一個普通家庭而言,如果孩子存在某種殘疾,其所處整個家庭將會遭受很大的壓力:康復治療開銷大,孩子日后需要自食其力等多方面壓力。對殘疾人而言,他們的目標是能快速學習掌握一項職業技能以解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的人在聽聞美術教育時,容易出現諸多誤解:把美術教育僅僅當作學習繪畫;美術教育只是興趣培養,對就業幫助不大;只有有天賦的人才適合去學習美術;學習費用太高,增加家庭的開銷等。出于這些認識偏頗,人們很容易忽視對殘疾人的美術教育。實際上,殘疾人的生活大多數較為封閉,獲得正確信息的途徑很少,綜合素質與能力較低,如果不樹立良好的就業觀,則很難受到就業市場的青睞。
大多數殘疾人家庭的經濟狀況都較差,因此針對殘疾人的教育投入也相對有限。尤其是美術教育,需要投入的教育經費和時間成本都相對較高,因此很多殘疾人并不是很愿意學習,失去了學習美術的機會。此外,由于社會關注度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美術教育仍然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教學器材設施不完善,缺乏針對性的課程設置;從事殘疾人美術教育的專業師資緊缺、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從事殘疾人美術教育教學工作仍十分困難。
想要開展好的美術教育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教育機構,還需要政府與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持。但實際上,殘疾人就業創業這一方面的政策體系仍然不完善,學校和企業缺乏合作,部分用人單位對殘疾人存在偏見;很多殘疾人即使通過學習掌握了美術技能也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由于缺少資金又難以獲得相對應的補助政策,無法實現創業夢想。
美術教育機構應當以提升專業技能為重點,將美術學習成果轉化為殘疾人的就業能力,讓他們掌握生存的技能。除此之外要注重他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加強職業道德培訓,促進殘疾人優良品質的形成,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群體中。
學校與企業建立合作,在校內成立工作室和實踐基地。首先,這一形式可以加強殘疾人的專業訓練,提高實踐能力,推動就業,更好地完成學校教學目標,促進殘疾人美術教育的發展。其次,可以為殘疾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幫助了解企業文化,適應企業發展,縮短他們熟悉新的工作環境的時間。最后,企業降低了招聘和培訓的成本,通過實習擇優錄取,讓企業更精準地發掘有用人才。校企聯動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共享資源,實現學校、企業、殘疾學生的共贏。
針對殘疾人的教育工作較為辛苦,教師們往往付出多、回報少、效率低。基于此原因,殘疾人美術專業教師存在很大的不穩定性,這很不利于殘疾人美術教育的發展。一方面,應當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薪資待遇;另一方面,應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深入一線,真正地了解目前就業市場的需求,教學時才能有所側重,更具針對性:根據就業需求制定相關教學方案,定向培養殘疾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從而更容易實現殘疾人就業和創業。
美術教學不能總是停留在舊的模式。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應當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實現專業學習和就業實踐的對接,讓課程的設置更接近于社會生產的實際。要結合殘疾人生理狀況、專業能力與崗位需求,做好課程規劃,產學結合,從實際工作中發現課程教學的不足,加以彌補和優化,培養殘疾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政府部門可將殘疾人的就業情況納入年度考核中,政府應與學校、企業等多方合作,從政策上扶持,增加投入力度,促進學校教學質量提升,鼓勵企業多提供殘疾人工作崗位,做到精準扶持就業。另外,媒體方面可以多宣傳殘疾人努力學習自強不息的典型事跡,多舉辦義賣活動,幫助殘疾人藝術作品的展覽及銷售,以促進全社會對殘疾人教育與就業環境的關注。
殘疾人是社會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因為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制約了自身的發展。作為各級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重要的關注對象,殘疾人就業問題一直亟待解決,只有解決了就業問題,才能實現他們的個人價值。要想促進殘疾人就業,首先要提高其綜合素質,而美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讓他們掌握一門就業技能,在工作中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踐行力。要想更好地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相關部門必須提供一定的條件,幫助他們獲得美術教育培訓、學習更多的藝術專業技能,從而滿足社會對殘疾人群體就業的各項需求。國家可通過適當減免稅收、社會資助等方式,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同時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運用相關的法律,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促進殘疾人充分就業,避免他們因長期失業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效解決殘疾人就業問題,讓更多的殘疾人加入到社會中,發揮出他們的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