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詩凡
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形勢并不樂觀,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率呈下降趨勢。大批求職者擱置就業計劃,企業大量削減工作崗位。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求職者回避求職就業,人員流動減少導致第三產業如旅游業、運輸業等受到嚴重影響,這些情況都能直接導致就業率下降。
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群體就業去向的扎堆,造成了待就業基數巨大。例如,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導致創業風險增加,使創業群體變得更加謹慎;國外疫情形勢嚴峻直接導致出國留學人數銳減,這些群體在很大程度上都選擇了直接就業。不僅如此,還有二次就業群體、未就業群體、升學失敗群體等的不斷堆積,共同造成了求職群體的堆積。隨著市場崗位數量的不斷減少,就業競爭壓力自然呈幾何倍數增長。
疫情帶來的就業影響雖然巨大,但因為產業分工的不同,不同專業的就業情況也表現出不同態勢。調查顯示,互聯網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并未受到太大沖擊,甚至在近三年還有小幅度上升,而金融業等其他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近三年則呈下降趨勢[1]。第三產業相關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也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對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有利于對癥下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市場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就業指導專業水平不高、就業觀念轉變不及時。
市場就業崗位供給不足是導致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癥結所在。疫情的出現,極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消費,娛樂業、旅游業、運輸行業一定程度上停工停產,其他行業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消費是市場保持活力的重要保障,而社會活力不足直接遏制了消費,首當其沖受影響的必定是市場。這種情況下,抗擊風險能力弱、資金供應不足的中小型企業只能宣布破產,應對能力稍強的中大型企業只能削減人員以減少開支,保障企業繼續運營,大型企業在人員招聘過程中也相應減少人員招聘以控制成本、增強抗風險能力。市場對人才需求的降低,意味著就業崗位供給嚴重不足,高校畢業生求職競爭的壓力勢必在不斷增大。
高校就業指導專業水平不高同樣影響了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毋庸置疑,高校在疫情阻擊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不僅為全社會的疫情防控貢獻了巨大力量,更用高效的管理保障了學生不受疫情的威脅。但是,在就業問題上,高校并沒有表現出及時地應變。高校專業指導應變不及時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就業指導專業化水平不高。這是高校就業教育中長期存在的痛點,而在新形勢下這些問題又進一步凸顯。求職面臨著求職方式、求職心態、求職技巧等方面轉變,這些都需要高校就業教育要全面跟上,以培養高校畢業生的求職能力[2]。然而,由于高校就業指導教師隊伍中存在專職教師配比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致使就業指導專業性不足,影響了畢業生的求職效果[3]。
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轉變不及時也是就業過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大困境。后疫情時代,感染風險導致高校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選擇了回避、不就業;“鐵飯碗”期待導致高校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傾向于“考公考編”,求職方向扎堆嚴重;嚴峻的國外疫情形勢導致高校畢業生放棄出國選擇國內升學,考研競爭壓力巨大;高薪酬預期導致高校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盲目攀高,擇業目標匹配失衡等[4]。在新形勢下,由就業觀念問題導致的就業難,表現得尤為明顯。要解決大規模的就業難問題,“先就業再擇業”的口號不僅要喊得響亮,更要落實徹底。
針對新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市場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就業指導專業水平不高、就業觀念轉變不及時三大困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針對性的突破。
后疫情時代,市場逐漸復蘇,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升溫。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新形勢下,政府可以在市場熱度不斷上升的基礎上,大力搭建線上招聘平臺,通過線上平臺的可視化和可選擇化,盡可能讓所有求職者獲得到一切招聘信息,讓供需雙方充分了解情況,破除信息不對稱問題,實現雙向選擇[5]。此外,政府還可以對市場進行正向引導和激勵,對有人才招聘的企業進行補貼,以降低企業用人成本;對有困難的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引導,以提升企業用人需求;對存在存活問題的創業項目予以資金支持,提升創業項目的存活率,保障就業率。總而言之,應當盡可能提升招聘需求,擴大需求容量,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要從源頭上優化高校專業設置。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一些高校仍從學科完整性出發設置專業,對專業缺乏具體分析和長期規劃,造成了部分專業畢業生供過于求和緊缺專業人才短缺的狀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將獲得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專業設置自主權的下放有利于更快速、更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目前已建立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一方面是扶持前瞻性、戰略性優勢專業,另一方面是停招減招弱勢專業。同時,通過專業流轉政策,探索復合型培養模式,學生轉專業比例由原來的30%提高到50%,全面開放二級學院內部學生轉專業。
作為人才的供應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上本就具有滯后性。新形勢下要實現高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需要高校主動研判市場需求,在人才培養上更具有前瞻性和市場需求的對應性,從而培養市場所需的人才。新形勢下的就業環境,對高校畢業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網絡信息獲取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要求不僅僅需要就業指導教育的改革,更需要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將這些市場所需的關鍵能力培養貫穿大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在大學四年分階段、分層次、分目標地完成大學生素質培養,以保障學生在畢業時具備求職能力并在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順利就業。
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有一些特殊的學生群體是無法回避的。特殊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是高校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是社會應當關注的問題。在當前復雜的就業環境下,應屆生中存在特殊學生等群體,就業弱勢問題不可忽視。針對此類學生,高校應有意識地開展精準幫扶,對困難學生進行“一對一”指導;政府應給予相應的社會救助保障,對被迫長期無法就業的困難學生,提供求職補貼、就業培訓、就業信息、實習機會等服務;市場應多給予相應的傾斜,對此類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幫助其順利就業。
創業拉動就業是當前形勢下解決就業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不僅要多措并舉地幫助求職者“找飯碗”,還要千方百計“造飯碗”。當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國內創業形勢一片大好。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高校應乘著創新創業的東風,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注重教學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政府支持、學校自設、風險投資等多渠道籌措資金,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不斷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要將創業教育融入大學生的職業生涯教育中,將創業作為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渠道,讓創新創業成為學生成功成才的一部分,使大學生們通過創新創業達到就業目的并實現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