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亞萍
(甘肅省北京師范大學慶陽附屬學校 甘肅 慶陽 745000)
核心素養包括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及個人發展,無論哪一個學科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應當從教材中挖掘家國情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及個人發展環節的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教育。語文的學科素養則具體包括語言的建構、文化的理解、思維的發展和審美的鑒賞組成,具有基礎性與發展性,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科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環節,教師必須重視起來,完善教學設計,構建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高效課堂。
課前導入環節是有效課堂構建必不可少的環節,有效的課前導入是高效課堂的重要基礎。如:在上課前通過播放微課視頻,或情景劇的表演等來導入。當學習到《鴻門宴》時,因為課文內容較長,許多學生可能會產生厭倦甚至抵觸情緒,那么教師在課開始之初可播放講述鴻門宴的視頻資料,也可提問學生,如果是你需要去赴鴻門宴,你要怎么做?這樣既可讓學生對故事梗概有一定的了解,減少閱讀理解障礙,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了有效的課前導入。
又如:在課前設置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思考探究引起學生的興趣,較快進入新課。當學習到《項脊軒志》時,在導入環節可讓學生思考:“庵“府“觀”等建筑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漸漸體會建筑也是“會說話的”,也是滲透情感的,之后再引導學生探究《項脊軒志》一文從“閣”到“室”、從“庭”到“廳”等措詞背后表達家族由鼎盛走向沒落、骨肉手足離心分崩的悲痛之情,這樣能使學生較快與作者有情感的共鳴。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所以高中語文學科教師必須深度研究教材,從教材中挖掘合適的適合核心素養培養的教育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講解,深化學生認識。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完全掌握和深入拓展來進行有效的核心素養教育,讓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掌握核心素養。[1]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面對學業的壓力,在教材學習過程中,也更加側重于知識點的學習及文中積累名言名句和修辭手法等,以便應用到作文中。對于古詩詞也只是記住古今異義等知識,對其內涵把握并不到位。那么教師則應當充分把握教材內容,挖掘核心素養教育的素材,讓學生在學科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對核心素養部分進行必要的補充拓展。
如在學習到人教版《沁園春·長沙》這一首詩時,教師除了要對這篇現代小詩進行講解和賞析外,也要對于其中涉及到核心素養培養的部分進行必要的補充。首先是家國情懷的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毛澤東是革命先輩,可以給學生播放這首小詩創作的背景,幫助學生在理解背景的基礎上,更加深刻得理解詩的內涵及革命豪情。其次,這首詩除了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之外,同樣描繪出一派氣勢恢宏的景象,在課堂上也可結合其他名家的朗誦片段,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語言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語言建構能力。
無論哪個科目的學習都離不開課下的練習和測驗,也必然要有教師的評價。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除了錯別字和修辭等知識之外,并不存在明確的對錯之分。[2]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對學生作品進行評價的時候,就應當運用多元評價的方法,發現學生的優點,進行鼓勵教育。如: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書面反饋效果往往不如課堂上口頭反饋更高效。因此,應當開設高效的作文寫作環節,對于學生的寫作基礎,包括字體和修辭手法的運用,進行規范教育,并對于其作品中傳達的思想以及描繪的場景進行多元評價,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比如:學完人教版第三單元“寫人記事”散文單元后,教師可專門設置一節作文課,讓學生也進行散文的創作,可記一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也可寫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人。通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和創作,在深化本單元所學內容的同時,表達自己內心的深刻想法。教師在學生寫作完成后,要對學生的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如片段賞析、遣詞妙招、真情感人、巧設布局等多元的評價,也可讓學生之間進行對話、辯論、質疑、解疑等,從而培養并發展其理性、獨立的批判性思維。如果學生描寫的是一位名人,那么教師就應當用榜樣示范法來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的教育。通過多元評價的方法,可提升學生的審美和鑒賞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發展。
作為核心素養教育的主力軍,高中語文教師理應不斷完善教學設計,從課前導入到課堂教學,再到課后評價,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建設語文教學高效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