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郝瑞
在技工學校中對機械基礎課程進行應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中職學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1]。
一體化教學方式是貫穿在教學中的一種模式,可以將知識進行鏈接增加學生對于知識的積累,搭建一體化教學方法的基本框架,深入研討教材建立理論和實際相整合的標準理論。除此之外,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的豐富,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對各個模塊進行理論和專業(yè)化的訓練,通過企業(yè)和實訓車間進行實踐,使理論知識更加直觀。更為關鍵的是要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和整體素質。
一體化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指技工學校的教師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進行不斷的結合,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2]。通過實際操作可以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優(yōu)化操作的過程。一體化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理論作為基礎,以實際操作技能提升作為主導,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充分運用所學原理,促進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夠為學生進行機械工程的建設提供幫助。
在應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學習基礎課程的效率,有利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結合,針對具體的優(yōu)勢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論述。
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技能進行結合,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機械技術對于技能進行應用,保證學生在進行機械工程建設過程中能夠解決所存在的問題,提升自身的素質[3]。一體化教學將機械基礎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通過這種模式可以體現(xiàn)課程的特點,保證學生學習的質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機械基礎知識進行掌握,打牢學習的基礎。
技工學校與當前的高等教育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技工學校工作對學生技能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除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也要具備實際操作技能,一體化教學模式應用到機械基礎課程中,可以達到教學的目標,在實踐的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聯(lián)系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在技工學校培養(yǎng)機械技術人才的過程中,過去應用的是傳統(tǒng)知識講授模式,存在一系列的問題:首先,課堂效率低下,教師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講解,將教材中的內容投放到多媒體屏幕上,沒有引導學生的實際技能,教師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開展理論課程,沒有進行實踐技能的鍛煉;其次,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專業(yè)理論課對于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技工學校的學生往往在學習過程中碰到較大的阻礙,學習興趣不高會導致學習持有消極的態(tài)度;最后,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技工學校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才能進一步探索機械知識,才能制作模型加強對實物的收集,但是缺乏習慣的養(yǎng)成,導致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的學習都不盡人意。
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過程中,要加強對實物的演示,制作模型讓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增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根據(jù)講解的內容開展實踐項目,對理論知識進行實際運用,要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開展合作,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同時教師也要觀察學生的實踐操作,發(fā)現(xiàn)問題要及時進行指導,根據(jù)學生實踐的狀況進行評價。比如,在“機器的概念及其組成”一課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機器的概念,了解零件與構件之間的區(qū)別,在基礎理論學習的過程中,對完整機器所包含的部分進行分解。實踐過程中,讓學生對零部件進行拆解,探討外力作用下零件的強度。對應力進行測試,可以根據(jù)平面假設,內力在橫截面上是均勻分布的,測量外力作用下,材料不會破壞的條件下,應力所達到的最高限度。
在理論結合實際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要充分利用所獲得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對于專業(yè)的需求,對課題進行重組,結合教學的目標,對知識點分解成不同的模塊,引導學生對各模塊進行理論和實操的訓練,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專業(yè)性的解答。教師可以通過視頻展示理論在實際操作中的應用,同時,借助圖片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專業(yè)意識。機械基礎教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理論知識理解較為抽象,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對重難點進行演練。
例如,組建專業(yè)是為學生提供實踐環(huán)境的場所,要讓學生融入具體的情境中開展技能的鍛煉。在“螺紋連接及螺旋轉動”一課教學的過程中,理論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螺紋及主要的參數(shù),明確機械制造中常用的螺紋以及螺紋連接的基本類型,對螺栓連接強度進行提高。教師借助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要通過圖片展示螺紋的形成,了解螺母的類型,按照線束可以分為單線雙線三線螺紋,同時也可以根據(jù)螺旋線繞行的方向以及位置進行區(qū)分。在實踐項目教學的過程中,轉動螺旋以了解螺母與螺桿產生差動螺旋轉動機制,增強學生對于螺旋在自動控制裝置以及升降機構中的應用。
技工學校在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安排理論教師和實踐技能教師推動教師專業(yè)素質的提升,逐漸向“雙師型”教師轉變。此外,教師對于教材進行深入挖掘要脫離課本授課的同時又要源于課本。對學生的教學要與崗位和就業(yè)相關,要定期組織教師去車間學習,掌握最新的機械操作技術和技工需求的種類,引導學生向課外進行不斷擴展。
在“差動螺旋轉動”一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利用具體的實物,借助投影儀播放日常中所常見的差動螺旋轉動,使學生能夠進入學習的情境,講解理論知識利用帶來的實物和多媒體,讓學生去完成實際操作,可以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抽象。讓學生分組討論了解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差動螺旋轉動,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組裝差動螺旋轉動的裝置,對學生所存在的操作問題進行及時引導和糾正,使學生對機械設備能夠形成更直觀的認識。
在當前的技工學校機械基礎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發(fā)揮一體化教學的作用,要對教材的內容不斷完善,以機械技術的教材作為切入點,注重理論實踐選修方面的統(tǒng)一,推動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在教學形式方面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學習效率。要增強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結合,保證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既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在完成機械基礎課程理論知識教學后,要帶領學生進入實踐課程,兩種課程的相互銜接,可以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范圍內對知識進行貫穿,進一步培養(yǎng)機械專業(yè)人員。在“機械的節(jié)能保護與安全防護”內容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可以從機械潤滑、機械密封以及機械環(huán)保與安全防護的要求,對于知識進行不斷的拓展,引導學生在車間能夠進一步落實節(jié)能措施,加強對自身的防護,充分了解知識內容。
機械基礎課程是根據(jù)機械專業(yè)培養(yǎng)的目標所制定的教學內容,要對基礎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應用,加強對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要制定相應的教學課程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大綱等方面。機械基礎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行業(yè)知識關聯(lián)較多,可以分為機械技術專業(yè)課程、文化課程以及機械專業(yè)的技能課程。首先,要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進行明確,根據(jù)本區(qū)域內經(jīng)濟發(fā)展的狀況,對于機械專業(yè)的大致發(fā)展方向進行確定;其次,對于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機械專業(yè)所存在的用人要求;最后,結合“以生為本”培養(yǎng)理念,把學生的基礎能力培養(yǎng)作為重點,注重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使學生熟練的對于理論知識進行操作,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
在當前職業(yè)教育不斷改革的過程中,對中職機械基礎課程進行教學,采用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深入探討一體化教學應用的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科學的方法構建一體化教學的框架,對于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構建完善的學生評價體系,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除此之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應體現(xiàn)基礎課程的特點,將所學的技術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同時,要構建符合現(xiàn)階段中職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地對接,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