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文兄 呂嬌
在我國高職院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是最主要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將院校與企業的優勢發揮出來,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但是,如何將校企合作模式應用到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中,培養出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為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人才支持,依然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學要以實訓教學為主。部分基本的技能訓練,可以在校內進行模擬訓練,但為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職業環境,將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老年人的專業護理技能,必須要在校外企業內部設立第二課堂,加強企業資源的利用。單純依靠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往往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只有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與高效整合,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和延伸。尤其是企業具備強大的技術優勢和崗位優勢,能夠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得到應用,強化學生的操作技能,以便適應未來崗位需求,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在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只有行業企業參與其中,才能夠對老年服務與管理行業人才的要求有一個準確的把握,進而制定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從企業的發展現狀和行業未來發展態勢出發,加強對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的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模式,以實現與市場需求的密切銜接,防止在教學實踐工作中出現嚴重的脫節問題。為此,學生通過校企合作平臺可以掌握本行業的更多先進理念和知識、技能等,是對校內學習過程的有效補充。
高職院校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將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進行有機地結合。首先,高職院校會將年輕的教師安排到企業中頂崗實踐,從而更好地了解老年市場對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實際需求,實現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一線工作經驗的積累,能夠認識到自身教學工作和行業發展的矛盾與沖突,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和調整教學目標,使人才培養方向始終保持前瞻性與先進性,在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發展中實現與時俱進。其次,企業也會安排一些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到高職院校內部進行教學,提升專業教師的能力。尤其是在課程設計當中,可以融合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方法,使教學工作銜接崗位工作,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防止教學內容滯后而對學生職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對社會進行客觀的了解和熟悉,進而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和價值觀念。而且,在企業的實際工作崗位上,學生還有機會與老年人近距離接觸,并在周圍人文環境的影響下,養成正確的做人、做事習慣,國家倡導的素質教育也就能夠得到全面的落實。
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可讓企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專業能力有一個直觀了解。由于企業自身需要引進大量的專業技能型人才,企業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會為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在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可以對學生實施全面化評價,真正了解學生在崗位中的具體表現情況,從而在人才招聘和錄用中更具參考價值。學生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強化自身的專業技能,在就業中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企業中建立第二課堂,主要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企業提供教學場地,學生在此進行理論學習和實訓學習;另一部分是將學生安排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中,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崗位技能實操訓練。將這兩部分結合起來,既可以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可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在企業中建立第二課堂,企業導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相應的專業知識,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崗位技能,還要結合企業文化,進行相應的職業素養教育,讓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團隊合作等優秀工作習慣。學生不僅可以在企業第二課堂中學到相應的知識,還可以結合自身的興趣愛好與優勢明確未來的就業方向[1]。
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特殊性質決定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不能完全建立在經濟利益上面。社會老年群體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主要服務對象,很多企業也以公益慈善的形式存在。而且,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社會接納度并不高,很多企業也不了解高職院校在提供專業人才方面能發揮多大的作用,所以校企合作模式的推行存在著很大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必須要積極主動地尋求合作企業,并站在為企業著想的角度獲得企業的認可,建立牢固的校企合作關系。在選擇合作企業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優先選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養老服務企業,例如北上廣等城市,雖然經濟十分發達,但人口老齡化問題十分嚴重[2]。這些地區對于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需求非常高,且企業也具有一定的實力;第二,所選擇的企業內部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適合與高職院校共同搭建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就業環境。
在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中,為加強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需要完善“雙導師”機制,綜合發揮校方與企業的優勢進行校企導師的組建,為企業第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保證。首先,企業要安排具有一定學歷的技術骨干擔任企業導師,并安排他們到學校學習教育理論知識,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其次,高職院校也要安排老師,深入到企業當中進行系統地學習,然后參與到企業第二課堂當中進行授課與學生管理。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與企業需要結合企業的用人需求開發出特色專業課程,從而培養出更多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專業人才,讓學生順利地從學校過渡到社會。首先,開發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含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和技能訓練兩方面,目的是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打基礎。其次,開發綜合專業技能課程,以典型的工作任務訓練為重點,主要是通過崗位工作核心技能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崗位技能。再次,開發專業崗位實操課程,以校企導師的共同指導為主[3],旨在讓學生對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要求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進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工作崗位。最后,開發職業素養課程,從而讓學生在掌握必要崗位技能的同時,可以快速地適應企業、適應社會。
近幾年,訂單班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訂單班模式的推行,主要表現出以下兩方面的優勢:首先,這種模式的簽訂,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的發展特點及用人需求與校方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并通過雙方在技術、資源等的大力投入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可以有效激發企業和校方的參與積極性;其次,訂單班模式會為學生提前確定工作崗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非常高。
除訂單班模式之外,預就業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應用也非常廣泛。預就業模式的推行,主要以高職院校二年級學生為主要對象。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用人需求,選拔出部分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并與學生簽訂相關協議,讓學生在充分了解企業崗位職能,以及對人才的專業技能要求的基礎上,獲得校方與企業的共同培養,然后再以養老護理員的身份參與企業的頂崗實習[4]。為切實保障學生在預就業模式中的合法權益,高職學校應該主動增進與企業的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確保崗位工作與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對口,增強學生的職業發展動力。此外,也可以采用虛擬預就業模式,通過外包項目的實施,為學生鍛煉職業技能與素養提供實踐平臺。在項目實施中,由企業管理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等。根據學生在項目當中的表現進行人才選拔,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真正實現企業、學校和學生的共贏,增強職業教育發展潛力,優化高職學校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計劃。
在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應用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使校企合作模式的作用充分地發揮出來,提升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僅要提升高職院校參與校企合作模式的積極主動性,還要在企業中建立第二課堂、完善“雙導師”機制、開發特色專業課程、推行訂單班和預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