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敏
2020年初,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時期,全國人民都投入到這場戰役中,各級領導紛紛到基層指導疫情防控工作[1]。在這特殊時期,社區工作者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一線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貢獻。社區工作者在承受巨大壓力情況下,不辭辛勞,一心為群眾服務,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最嚴重時期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
2020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對疫情防控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后,全國各級黨委政府隨即發出通知取消春節假期[2]。政府工作人員、社區工作人員、警察等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社區黨員干部入戶排查、防疫宣傳、給隔離人員提供生活保障、清運隔離小區的垃圾,這一系列工作均一一落實,是他們織密了疫情防控的基層防護網。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辦案的政法干警,走街串巷用大喇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追擊千里抓捕口罩詐騙犯、黨員突擊隊支援社區疫情防控等,他們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保障防疫工作安全有序進行。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強調指出了社區工作的重要地位。作為社區的工作者們,猶如戰“疫”場上的堅強后盾,默默地堅守住最后一道防線[3]。疫情期間,武漢及全國眾多城市的社區一律實行網格化管理,每一棟樓、每個居民都有專人負責。網格上對應著網格員、干部、志愿者、樓棟長等,他們組成了一個個小組為居民服務。電話組負責接聽居民熱線,為居民答疑解難;報表組跟蹤監控居民健康情況,每日電話問詢;采購組則為居民買菜送藥,一切都在有序地運行著。從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來看,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迫在眉睫。從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推進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來看,建強社區工作者隊伍更是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在構建和諧社會、建設效能社區的今天,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成為重要課題,如何建設一支數量足、結構優、素質高、業務精、服務好的專業化、職業化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值得研究與探索。
筆者所在的蘭州市轄5區3縣,現有58個鄉鎮、54個街道辦事處、405個居民委員會、676個村民委員會(以上數據不含蘭州新區)。全市目前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員主要由以下四類人員構成:一是參公或事業編制身份人員,通常為1至3名;二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其他社區“兩委”成員,一般為居民身份,有4至6名不等;三是社區各類專干。由相關業務部門委托區縣人社局履行招聘程序,為公益性崗位身份,每個社區10名左右;四是社區綜治員,由綜治辦選配,確定為公益性崗位身份,每個社區6名左右。除去在社區工作的正式干部外,其他三類社區工作人員通常為解決企業分流下崗人員的就業問題,招聘的“4050”人員,盡管他們社區管理積極性較高,但在年齡、綜合素質方面與新形勢下社區治理的要求不相符合。待遇方面,各區縣按財力狀況,近年來將除公職人員外的其他工作人員待遇提高至每月2000元~3463元不等(社保只購買了用工方應承擔部分,社區工作人員仍需購買個人部分);此外,由于蘭州市財力緊張,在基層采取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較少,導致社區工作專業性不強[4]。從社區防疫和日常工作情況來看,平均每名工作人員對應數個業務部門的數十項工作,工作強度大、加班多、待遇低、專業性不強造成可替代比例高,成為社區工作者隊伍面臨的現實問題。為了加強全市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建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并強化。
對行政或事業編制之外符合法定勞動年齡的社區工作者,應實行總量管理,按照民政部門提出的有關規定標準,以區縣為單位核定社區工作人員總量[5]。同時,根據每個社區規模、人口密度、服務半徑、居民構成、轄區單位數量等因素,在總量內統籌確定各社區具體人員數量,并組織配齊人員,確保社區工作者隊伍穩定。
最近幾年我國多個地區相繼出臺了政策,為完善社區工作者的職業發展體系提供了依據。社區工作者的招聘需按照程序進行,將重點放在招錄人員的崗前培訓上,同時將薪酬管理制度落實到位[6]。在黨建引領下打造一支滿足社會需求的社區工作者隊伍。現階段全國范圍內的大部分社區工作者學歷普遍偏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招聘要求,在高學歷人群中挑選樂于扎根基層工作的人才,充實社工隊伍。除選任人員外,其他社區工作者應采取公開招考的辦法錄用。招錄對象年齡一般應在40歲以下,并具有大專以上(應屆畢業生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為打造一支年齡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奠定基礎。縣(市、區)制定的具體招錄辦法,應報上一級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審查備案后,由縣(市、區)民政部門牽頭組織實施。
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創城創衛、脫貧攻堅等重要工作中始終堅守崗位、沖鋒在前,提高社區工作者薪酬待遇這一務實舉措,不僅是對廣大基層干部辛勤工作的肯定,更是一種鼓勵和鞭策。
依據社區工作者的工作時間、文化水平、崗位職責、職業技能水平等綜合因素,應盡快建立符合社區工作人員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體系,而不是簡單機械地參照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薪資標準來兌現相關待遇[7]。要充分考慮市場化因素,結合服務供給特點,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和標準,確定社區工作者的薪酬待遇體系,在勞有所得的基礎上,凸顯優勞優酬的原則。隨著精準服務和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需求、高質量生活訴求的現實期許,這方面的探索和突破應盡快提上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想要將人才留在社區工作,除了要不斷完善職位晉升制度外,還要制定科學的薪酬體系,鼓勵人才在社區工作崗位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要高度重視榮譽激勵在吸引、穩定、壯大、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方面的積極作用,切實將社區工作者的表彰獎勵、示范引領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激勵體系中[8],出臺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讓真正從事社區最基層繁重工作任務的各類人員及時獲得組織認同、社會認可和廣泛贊譽,切實把社會工作者的職業屬性、職業榮譽感落到實處,有效激發社區工作者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每一個崗位都應該有晉升通道。對于表現優秀、實績突出的社區工作者,應該要有更大的舞臺讓他們施展才華。當前,關于社區工作者的發展問題,各地都有一些優惠政策,如有的地方針對社區一線工作者搭建了“發展黨員—進入“兩委”班子—補充為公務員或招聘為事業單位人員—推薦為黨代會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逐層選拔式的晉升道路,提倡在社區工作表現突出的工作人員能夠長期扎根于基層,以利于解決社區內部長期遺留下來的工作問題。但是,這方面的政策供給、操作措施都不是很固化,尤其是沒能很好地注意到現有或者原有的社區工作者群體的特質,做了一些被群眾認為是“博眼球”的工作,被看成是簡單的給年輕的、有學歷的部分群體進入了編制體系的機會。一部分年輕人把在社區工作只當作是職業發展中的一個過渡時期,他們認為在社區工作缺乏社會認同感,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就會逃離,這也導致了社區工作人員隊伍存在不穩定因素、人員流動頻繁等情況。因此建議按照社區工作特性,要針對滿足不同社區居民需求供給來界定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屬性、分類和崗位,分門別類地提供發展通道,完善健全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