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穎 編輯/章蔓菁
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自2008年試點以來,其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境內兌換服務水平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個人的貨幣兌換需求。本文在梳理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優勢與機遇,并就如何推動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給出了相應建議。
根據現行政策規定,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下稱“兌換特許業務”)是指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及其分支機構負責監督管理,境內非金融機構經營的個人兌換業務和批發調鈔業務。其中,個人兌換業務指通過固定營業場所柜臺、包括互聯網站及移動終端應用程序等電子渠道和自助兌換機具,為境內外個人辦理的人民幣與外幣間的小額兌換業務;批發調鈔業務指為符合條件的境內機構辦理的外幣現鈔買賣及與此相關的調運外幣現鈔進出境業務。回顧兌換特許業務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為提高個人本外幣兌換業務的服務水平,滿足日益增長的個人本外幣兌換需求,2008年外匯局發布《關于開展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08〕38號),允許開展特許業務試點。首批試點城市為北京和上海,試點企業為北京通濟隆(Travelex)豐盛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張江艾西益(ICE)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前者為全球最大的專業貨幣兌換公司通濟隆在北京的獨資機構,后者則為全球第二大專業貨幣兌換公司艾西益與上海兩家國有企業的合資公司。試點政策的推出,有效增加了外幣現鈔服務供給,較好地滿足了個人,特別是境外人員短期來華參加當年舉辦的奧運會、世博會期間的貨幣兌換需求。
第一次擴大試點。2009年11月,外匯局發布《關于擴大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的通知》(匯發〔2009〕54號),擴大特許業務試點。一是擴大試點區域,將試點范圍擴大至13個省區市和4個計劃單列市。二是增加兌換特許機構數量。外匯局根據試點地區涉外經濟的總體情況及市場需求,核準特許經營機構數量。三是鼓勵兌換特許機構在試點地區內跨地區設置分支機構連鎖經營,以充分發揮經營機構的品牌優勢及專業優勢。四是簡化兌換特許機構的兌換手續,對小額兌換業務(單筆500美元以下),允許兌換特許機構先辦理兌換業務,事后再補錄外匯局系統。五是兼顧合規性和便利性,明確、細化了對兌換特許機構的監管要求。
第二次擴大試點。2012年4月,外匯局發布《關于印發〈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管理辦法〉的通知》(匯發〔2012〕27號,下稱《試點辦法》),進一步擴大了兌換特許業務試點。一是前述17個省市之外的地區可根據市場需求情況向國家外匯管理局申請開展試點。二是簡化市場準入管理,已開展試點工作的外匯分局,可根據《試點辦法》及轄區內個人本外幣兌換的實際需求狀況,自行決定增加轄內試點城市,負責本地區兌換特許機構的審批。三是將兌換特許機構按照經營地域范圍區分為單一地區經營和全國范圍經營兩類。前者最低注冊資本要求提高至5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后者最低注冊資本要求為30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外匯。同時,鼓勵兌換特許機構連鎖經營,實現規模效應。四是擴大兌換特許業務經營范圍,提高備付金調劑的靈活性。五是強調風險防控,建立了業務數據和憑證留存備查、資金運行定期監測、經營活動定期核查等制度。
2015年2月,外匯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綜合司關于規范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和外幣代兌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匯綜發〔2015〕38號),進一步規范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管理。一是市場準入方面,加強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機構市場準入管理,合理把握兌換特許機構的審批節奏,避免出現過度競爭局面。二是業務管理方面,進一步加強兌換特許機構日常業務管理。不得超范圍經營,規范數據統計及報送,建立對兌換特許機構的非現場和現場核查工作機制。
為促進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合規健康發展,2020年2月,外匯局發布《關于修訂〈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試點管理辦法〉的通知》(匯發〔2020〕6號)。一是簡化程序。兌換特許機構在開設外匯備付金賬戶以及增設分支機構時,不再需要經過“籌備”程序。二是下放權限。兌換特許機構可以向注冊地外匯分局申請全國經營資格,而不再是向總局申報。三是優化流程。兌換特許機構變更營業場所、開辦電子渠道、開辦電子旅行支票代售、辦理外籍人員兌回業務等,可以提前向外匯分局報備。四是創新業務。在為境內個人辦理外幣兌出業務時,兌換特許機構可以接受客戶支付的本人名下的非現鈔類人民幣資金。五是強化監管。對于大額和可疑業務的真實性、合規性,要求兌換特許機構加強審核;同時外匯局通過現場和非現場手段加強核查。
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自2008年試點以來,其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試點范圍不斷擴大。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年底,全國共設立兌換特許機構65家,基本實現了對沿海、沿邊地區的全覆蓋。二是以區域性兌換特許機構為主。2020年年底,10家機構獲得全國范圍經營資格,55家為區域性兌換特許機構,區域性兌換特許機構的占比為84.62%。三是兌換特許機構分布較為集中。從全國情況看,廣東(不含深圳)、北京、深圳、浙江、上海和云南六地的兌換特許機構合計41家,占全部機構數量的63.08%。10家全國范圍經營的兌換特許機構中,總部在上海和北京的合計7家。
一是經營更為靈活。兌換特許業務作為銀行兌換業務的有益補充,能夠為客戶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服務。與銀行相比,兌換特許機構營業時間更長。銀行網點工作時間為每天9:00—18:00,共9個小時;兌換特許機構一般可營業18小時,有業務需求時可24小時營業。
二是網點布局針對性更強。目前,銀行在設立網點時,出于成本核算的考慮,主要根據主營的人民幣業務來布設網點,缺乏增設貨幣兌換網點的積極性。相比之下,兌換特許機構一般會延伸到交通樞紐(含機場、碼頭、口岸、車站等)、商業區和旅游景點,經營地點更趨多樣化,針對性更強。
三是能夠提供專業化的貨幣兌換服務。銀行網點辦理的業務以人民幣業務為主,一般不設專門的外幣兌換柜臺和通道。兌換特許機構可以通過設置特定的兌換標識、開辟專門的外幣兌換柜臺等措施,便利個人本外幣兌換;同時,經營幣種更豐富,員工能夠識別多種外幣現鈔,并能及時掌握所經營幣種的防偽新技術,且具備較好的外語溝通能力。此外,兌換特許機構建立有專業的現金管理、配鈔、運鈔等機制,專業化經營水平較高。
四是開展外幣兌換業務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更高。銀行本外幣兌換成本高,利潤少,銀行辦理積極性不高。而兌換特許機構可以在遵守國家外匯牌價管理的前提下決定外匯交易價格,經營收入來源于兌換差價,因而開展外幣兌換業務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更高。
一是出入境活動的發展給個人本外幣兌換帶來了新需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萬元,名義增長4.7%,實際增長2.1%,較2015年增長46.5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出國留學、境外就醫、旅游等跨境需求也不斷增加。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居民出境人數16920.54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32.34%。同時,我國對全球的吸引力不斷增加。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外國入境游客3188.34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22.70%,港澳臺入境游客11342.54萬人次,較2015年增長5.18%。出入境活動的發展給個人本外幣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二是相關政策推動兌換特許業務健康和良性發展。兌換特許業務試點推出以來,所覆蓋的地區范圍不斷擴大,本外幣兌換規模增加較快,兌換特許機構的服務能力快速提升。一方面,相關政策的支持為兌換特許業務的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認真履行監管職責,持續優化、完善特許業務的監管模式,有效促進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兌換特許行業的發展受到了顯著的影響。為促進兌換特許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兌換特許機構亟需通過合并重組提高風險抵御能力,同時行業自身的發展定位也有待進一步明確。鑒于此,建議監管部門可在兼顧促便利與防風險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差異,簡化申報成立兌換特許機構的程序,細化兌換特許機構退出機制,便利備付金操作,為兌換特許機構的業務開展提供更多空間。同時,兌換特許行業自身也應不斷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通過加強跨區域合作及網點整合,積極應對差異化、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持續完善自身制度建設,確保合規穩健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