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偉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無錫 214200)
2010年全國推廣武術健身操把武術動作與節拍體操結合創編,說到底,創編武術操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身心健康,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推動武術發展。該研究通過理論與實踐分析驗證武術操化過程對武術的影響,武術操是否能發揚傳統武術,是否能促使學生認識武術及在學習過程增強學習武術的興趣。
武術作為一項民族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華,武術就是走、跑、跳、投及劈、砍、刺等單個格斗術組合成組合動作,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成套格斗術,并以不同的時代背景為因素,以人體為基本元素,稱之為“武術”[1]。
武術操是武術基本功練習與節拍體操結合起來的一種鍛煉形式。以中國武術中的基本功為主要技術動作,配以音樂伴奏或節拍,進行徒手或持武術器械操練的一種以增進健康為目的的現代武術鍛煉形式。
南京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19級體育教育專業本科生,男生25人、女生12人,總計37人。他們都是體育高材生,比一般學生對武術多一點認識和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中國知網期刊網數據庫的檢索,包括武術、武術操、廣播操等有關書籍,并對該文中的武術、武術操等概念進行梳理分析。
2.2.2 問卷調查法
在實驗前,先對實驗的37位學生進行傳統武術認識和了解的問卷調查,發放37份問卷,回收37份,有效率為100%。然后進行16課時的《英雄少年》學習,在學習期間盡量控制他們學習其他武術,然后對他們進行武術的再認識及其興趣變化調查,了解練習武術操之后學生對武術有怎樣的認識變化。
2.2.3 訪談法
在該研究過程中,共對6位武術專家、2位健美操專家進行了訪談,分別針對武術與武術操的特質及武術操的影響、武術發展等尖銳問題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2.2.4 數理統計法
根據該研究的目的和任務,對回收后的問卷調查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處理。對所得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武術健身操在一定情況下誤導學生認識武術。
如圖1所示,實驗前后學生對武術的認識出現明顯變化,學生在學習中把武術操的本質、功能與價值潛移默化地移植到對武術的理解中,所以有些學生就認為武術就是有動作操化健身項目,造成這樣的結果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教師在教授講解武術操時沒有充分講解武術與武術操的不同及相關概念,使學生產生錯誤認識,另一方面就是學生根據自身體悟感受武術操中武術動作而引起的錯誤認識。比如武術講究“體悟”,意思是人們通過武術技擊動作的練習,通過這種方式來悟“道”,體會生活狀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哲理。
3.2.1 武術健身操提高了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
通過數據分析,70%的學生通過學習《英雄少年》武術操對武術的興趣都或多或少的有了增加,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通過讓學生先學習武術操以提高學生對武術的興趣,進而通過正確引導使學生學習中國武術,接受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
3.2.2 武術健身操增強了學生對民族武術文化認同感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是其共同體認同優秀傳統文化,如果丟失優秀傳統文化,就遺失了民族記憶、割裂了民族精神紐帶[2]。
問卷數據顯示:有94%的學生認為武術操能提高民族武術文化認同感,這可以看出,武術健身操教學對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效果較好,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現貫穿整個武術操教學過程,具有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3.2.3 武術健身操起到了一定的宣傳效果
通過分析學生練習武術操后對民族武術文化的了解情況可知,武術健身操對武術發展起到一定的宣傳效果,學習武術操的過程中,60%的學生都能認識學習武術文化,并且35%的學生產生了去了解傳統文化的意識,這是武術操起到的最好的效果,這不僅使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得以提高,更是現代社會發展武術的契機。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學生學習武術操后對武術的興趣提高了,也更有文化認同感,但是這只是表面的、一時的效應,學生喜歡與興趣的內在是什么,更值得分析。比如問卷數據顯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30位學生喜歡武術健身操活動,從喜歡武術健身操的原因看,32%的學生認為動作新穎、形式好看;看似很好的起點,但是如果學生在學習武術操時,不能體會、感受到武打明星的武術形式,那么學生就會失去再次學習武術的興趣,并且武術操和真正的傳統武術不一樣,這都會使學生產生誤讀。學生興趣提高了,可是他們認識武術出現了偏差,有大部分學生已經不清楚真正的武術了,民族文化認同感也僅僅是認為武術這個詞是中國的,而他們感興趣的只是競技化的、健身化的套路。
4.2.1 注重傳統武術文化講解
武術操學習過程中注重武術相關概念講解,德藝兼修——踐行學校武術教育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3],注重武術禮儀、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的內涵學習。
4.2.2 武術推廣不要脫離武術本質
武俠小說和武打片中的招式和功夫虛構和夸張的成份占了絕大部分,并且小說和電視劇對學生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相比看武俠電影只是感官上就能對武術產生這樣的誤解,如果不加引導的習練武術操化,從視覺到體會練習,全面接觸操化武術,學生會更深刻地記住接觸過的操化武術,對武術產生更大的誤解。武術操學習過程中注重武術相關概念講解,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武術教育是“武”與“育”的并行體,是一種以“武”育“人”的文化實踐形式。武術教育的文化性,主要指向武術文化的傳承[4]。潛心務實、拒絕虛假繁榮,回歸傳統武術本然才是傳統武術人文精神重生的路向[5]。
4.2.3 加強武術理論研究與學習
習武者是武術文化的載體,是武術文化傳播發展的根本動力,是武術文化自信的保障[6];只有武術教師具備優秀的武德、扎實的武術知識理論儲備、高超的技能水平,才能使武術得以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