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詩文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20)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與其他國家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身為我國的未來希望,學生們應加強對英語的學習。英語作為主要重要學科之一,在整個教育中都是占據主要位置。而高職院校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一員,為國家各個地方輸送實用性人才,應該重視英語教育,有效的解決高職英語教學的問題。
1.1 學生基礎薄弱,且學習態度大多不端正。現如今大多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本科院校的分數線而就讀,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來說,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較差,且學生們自身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與高中時期相比,進入高職院校后學生沒有了來自升學的壓力與老師的專職教導,學習態度較為不端正,即使是坐在課堂上,也沒有認真聽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在玩游戲、聊天等,教師提問時只有偶爾幾個學生回答問題,課堂氣氛較為散漫。長此以往,學生們養成了輕視學習的態度,加之高職教師不如高中時期的教師管的那么嚴格,讓學生們的成績越來越差。
1.2 教學方法一成不變,沒有創新。在高職院校中,大多的英語教師都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在教師對學生們進行課堂教學,按照書上的單詞給學生們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和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相似,高職學生們剛從高中教育環境中解放出來,對類似的教育模式有一種抵觸心理,且長期這般學習影響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思維能力逐漸固化,影響英語教學課堂學習的生機與活力,高職英語教師們應對此進行創新,讓學生們在積極的學習氛圍中主動學習[2]。
1.3 高職英語師資團隊的不足。在社會上的大多數人眼中對高職還是有一定的偏見,導致不少的學生的就讀和教師就業的選擇上都有較大的影響,大部分的英語教師更愿意往更高層次的院校進行發展,不愿意到高職學院進行教學,而英語教學本身就需要非常專業的學術性,沒有好的英語教師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對學生們的教學質量。
2.1 加強建設高職學校英語教師團隊。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若想提高,首先應加強對高職學校英語教師團隊的建設,教師團隊的水平關系著高職學校的教育環境,學校要做到重視人才,提高對高職學校英語教師的待遇,完善學校的師資隊伍。對于教師們的教育也不能放松,定期給教師們進行專業培訓,由其他英語教師們輔助聽課進行評價,讓英語教師們緊跟教育的腳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們的英語課堂教學保證質量,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教育環境[3]。例如,學校可以定期與其他學校進行調研互動,進行學術上的討論以及教學方面的心得交流,或者對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客觀評價,檢查教學情況;若是條件允許,英語教師們還可以組織到國外學校進修學習,學習更好的教育方式,為學生們提供良好的教學質量。
2.2 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應不斷地創新教學模式,刺激學生們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英語課堂學習中來。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學生們也有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不再單純的執著于學習,故以前那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用于現在的學生們,而大多的高職學生們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在學習過程中本就艱難,再貪玩手機,不聽講課更是“鴨同雞講”,根本不知道教師在講什么課堂內容。
所以,英語教師們應該從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們多進行溝通互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從興趣等方面著手,也要激發學生們對英語教學的課堂興趣,讓學生們與教師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給予他們更多的表達空間,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2.3 增加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如今,現代化教學技術已經遍布各個行業,對于高職學校的英語教學質量,也應該有現代化教學設備。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投影,多媒體等進行課堂教學,也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的不同進行針對性訓練,提高學生們的英語課堂教學質量。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利用多媒體提前將教案資料查找好,制作相關英語教學資料,找一些與教學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影視片段等,讓學生們不自覺的沉迷于學習之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可以加強學生們關于英語的聽說能力。
2.4 注重課外拓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僅是英語課堂教育,教師們也可以關注一下學生們的課外拓展。學習是日積月累的知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們在教學課堂中應讓學生們多注意課外的知識積累。比如,在課堂上對有些英語的影視片段比較感興趣,可以給學生們推薦這些影視作品,并借此推薦一些中英版本的名著作品,在教學中,英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們講解對這些作品的理解,通過對這些作品的了解,感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培養學生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更深入的體會到英語的有趣之處。
作為我國高職院校中重點必修科目之一的英語,目前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因此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對高職學生們進行嚴格要求,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英語,提升他們自身的英語水平,成為對國家、對社會都有用的優質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