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婷,全海英
(遼寧師范大學體育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首要戰略目標。目前,青少年肥胖現象嚴重、心血管機能下降、近視率不斷增加、不良體態問題日益嚴重,這些嚴峻的問題對我國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將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國家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近年來更是不斷驅動一系列政策來拓寬青少年健康促進的途徑。2016年,青少年被列為實施促進體育活動推行相關的激勵計劃開展的重點人群,同年10月國家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全面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干預,充分發揮體育運動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的作用;2019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推動健康服務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強醫療保障政策與健康服務的銜接,推動形成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務模式。當前,我國大力發展健康產業,體育和醫療作為保障國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二者的融合是時代的選擇,更是人類渴望健康的共同訴求。體醫融合是基于健康中國國家戰略提出的一種新型健康服務模式,是指在疾病預防、臨床治療和康復訓練各階段中,相關人員綜合應用醫學和體育的專業知識、方法,促進人的身體健康的手段和健康干預模式。鑒于此,明確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危害,探尋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基于體醫融合的理念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路徑進行探析,旨在為改善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的肥胖問題日益突出,其中青少年肥胖群體的增長十分迅速。數據顯示,2002—2015年,我國6~17歲的兒童青少年肥胖率從2.1%上升到6.4%,增長了2倍,加上9.6%的超重率,超重肥胖率達到16%。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報告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持續改善,但居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普遍存在,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問題不斷凸顯,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為11.1%和7.9%,青少年肥胖問題依然嚴峻。我國青少年肥胖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青少年肥胖問題不容樂觀。
青少年肥胖問題的危害涉及多個層面。首先,對青少年個體而言,伴隨肥胖產生的生理、心理問題,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全面健康發展。肥胖或超重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身體發育。在李巖等(2015)的研究中得出,肥胖兒童在身高、坐高、體重、胸圍、上臀圍、肩寬、骨盆寬指標方面高于一般兒童,因此肥胖會對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肥胖還是許多慢性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根源。郭戰勝(2020)研究發現,在青少年群體中肥胖者的高血壓發生率明顯高于正常體重的青少年,且肥胖是青少年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周細琴(2016)指出,青少年肥胖體質容易伴有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的出現,并在學習障礙、性格缺陷和社會適應障礙等心理問題中表現較為突出,其自尊水平也低于正常體質的青少年。其次,就學校層面而言,梁哲等(2020)通過動態追蹤研究發現,體質健康對青少年的學業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而肥胖與青少年在校的課堂出勤、學業表現、認知能力等有顯著的關聯性,肥胖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對學校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帶來困擾,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學校的各種體育鍛煉活動逐漸形式化。最后,就國家層面而言,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目前我國青少年的肥胖率已經達到人口規模層面,逐漸發展成為社會問題。
目前,我國的近視人口和近視率都位居世界第一位,且近視問題的發病率逐漸呈現出低齡化、嚴重化的趨勢,近視問題已經稱為全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2018年我國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為14.5%、小學生為36.0%、初中生為71.6%、高中生為81.0%,因此,青少年近視防控任務艱巨。根據2019年北京大學公布的《國民視覺健康報告》中預測,到2020年,我國近視人口規模達7億,患病率近50%,其中,我國青少年的近視率持續居世界第1位。2020年8月27日教育部公布調研結果,與2019年年底相比中小學近視率增加了11.7%,近視已經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青少年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習任務最繁重的階段。郭立云等(2016)研究發現,近視不僅會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會干擾青少年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高度近視者通常表現出較低的生活質量。張欣(2018)研究發現,青少年近視甚至會對我國的國防建設產生嚴重的影響,如視力下降導致征兵困難等問題。李秀紅(2020)研究發現,青少年近視還會影響其自身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發展。有研究表明,青少年近視問題與精神健康有關,情緒問題是近視人群最為突出的精神問題,特別是焦慮和壓抑。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和生理快速發展時期,對外界環境壓力比較敏感,所以更容易產生壓抑和焦慮。因此,必須在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改變青少年成績至上的觀念,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短視問題”,就無法真正解決近視問題。
不良體態是指在人體一開始出現錯誤體態時,人體的代償機制為適應這種姿態使偏移部位肌肉必須代償發力以保持平衡,結果使得代償發力部位的肌肉過于緊張,而與其相對部位的肌肉則為適應這種現象力量變得相對薄弱,由于長時間持續承受較大力量,該部位力量增大牽拉覆蓋的骨骼或關節偏離正常位,最終導致不良體態的出現。常見的不良體態包括圓肩、頸部前傾、駝背、高低肩、脊柱側彎、骨盆前傾等。根據調查,與2019年相比,2020年報名進行體態矯正的青少年數量呈大幅度上升趨勢,這說明青少年的體態健康問題逐漸凸顯。脊柱側彎已經成為繼肥胖、近視之后我國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殺手”,防控形勢嚴峻。
不良體態問題對青少年身體形態造成的危害很大,長時間的彎腰駝背,會導致肩、背、頸部慢性疼痛;足、膝、髖、腰部勞損、身體僵硬、疲憊、嚴重時會造成肌肉萎縮無力、呼吸苦難、沖擊和神經壓迫、坐骨神經痛等一系列問題。董彬等(2008)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的脊柱側彎多為輕度,表現為脊柱內部結構尚未出現較大病變,但外部特征出現腿腳不等長、駝背雞胸、身姿不挺拔,故其身高與正常體態的青少年相比較矮,嚴重時還會阻礙內臟器官的功能和發育。甄志平等(2020)研究發現,出現脊柱、骨盆、腿型等不良體態問題的兒童,身高得分均顯著低于正常體態兒童,脊柱側彎、骨盆傾斜的單項分數與體質測試中的身高分數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正相關關系,即不良體態會對兒童的身高發育產生影響。由此可見,不良體態對青少年身體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應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質量的不斷提高,物質條件的改善使人們的飲食習慣也發生了變化。由于生活品質的提升,青少年的飲食喜好逐漸偏向肉類、甜點、奶茶、油炸食品等熱量較高的食物,每日攝入的熱量超過了其消耗的熱量,就會致使多余熱量轉化成脂肪在體內堆積,長期食用高熱量的食物、過量飲食、進食速度快等不良飲食習慣都是導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青少年身體活動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大多數青少年身體活動不足,這對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首先,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少年上下學有多種交通方式可以選擇,部分學校還要求家長接送青少年上下學,現在的小區住宅也配備電梯,青少年出入乘坐電梯,因此青少年的運動機會減少,運動量也大大減少。其次,受學校教育體制的影響,青少年在學校的鍛煉時間由學校安排,在初中、高中階段青少年學習任務繁重,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功課,主動進行運動鍛煉的時間較少,一般僅限于體育課和課間操。由于社會環境的壓力,青少年假期也奔走在各種補習班,青少年戶外運動的時間也大大減少。再次,受家庭因素的影響,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教師,青少年良好的生活習慣、堅強的毅力、長久的幸福感都與父母有關,父母健康的生活方式必定會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部分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健康教育,認為青少年只要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從而造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缺乏家庭的監督和指引。最后,就其自身因素來說,青少年缺乏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精神,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缺乏堅忍的毅力和恒心,且青少年個體差異較大,先天身體素質較差的青少年往往具有依賴心理,缺乏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容易受別人的影響,不能堅持進行體育鍛煉。
2018年7月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已經取得一些成效,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質達標率較高,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時間過長,學生近視、睡眠時間不足等問題較為突出。盡管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和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現行教育評價機制中,青少年的成績和學校升學率仍是評價的主要指標,學校體育工作、青少年體質健康等并未納入評價體系。此外,有研究發現,小學生的課外家庭作業要每天做到晚上10點以后,中學生的作業要做到晚上11點以后甚至更晚,造成青少年睡眠嚴重不足,導致第二天上課打瞌睡,聽課效率不高,課后則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如此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使青少年疲憊不堪,青少年的視覺神經還沒有發育完善,長時間持續用眼更加重了眼部患疾的風險。加上目前電子產品爆發式的增加,青少年每天使用電子產品中進行學習和娛樂,對青少年視力的影響更是雪上加霜。
每天進行一定時間的戶外活動早已被學界證實可以減緩近視的發展。但是,學校課外體育鍛煉被形式化,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在不斷減少,每天戶外1h體育鍛煉很難保障。很多研究者也針對我國不同地區青少年近視情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大部分研究發現,青少年的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密切相關。有專家對青島地區的青少年進行了橫斷面調查,研究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持續近距離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而進行戶外活動的時間在逐漸減少。董彥會(2017)的研究發現,我國鄉村青少年的近視率顯著低于城市青少年,推測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鄉村青少年比城市青少年有相對較低的課業負擔,較少的屏幕時間以及較多的戶外活動,所以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是防控近視的重要手段。
青少年不良體態問題日益嚴重是由于缺乏系統的健康教育所造成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把健康教育作為所有教育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提道,加強學校體育教育,將提高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和養成健康行為方式作為學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中小學健康教育實施現狀方面,張志勇(2017)提出,當前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狀況不容樂觀各種健康威脅依然存在。游蘊琦(2014)針對我國中小學健康教育困境指出,目前中小學健康教育存在對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課時安排不穩定、內容選擇與安全教育內容區分不清楚,專業教師缺乏,相應教材缺乏等問題。當前在我國青少年家庭教育領域也存在一些問題,家庭教育片面重視智力教育,忽視了青少年健康生活習慣的培養,缺乏正確的健康教育。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國的健康教育處境艱難,青少年健康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缺位。
專家在北京市不同體態兒童體質發育特征研究發現,兒童期異常體態屬于可矯正型的功能障礙,早發現、早預防、早教育、早矯正可改善甚至消除體態問題,學齡前期和學齡期是進行體態教育、掌握正確姿態習慣、矯正異常體態的關鍵期。目前青少年的體質監測大部分是在學校進行的,所以規范的體質測試對于控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是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平臺之一,加強家庭成員的健康意識對促進體醫融合的深度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為提升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1)加強宣傳,普及健康教育知識。利用社區活動日積極向家庭成員普及的健康知識,利用線上線下媒體宣傳,電視廣播采訪著名醫學專家和體育教學一線工作者,使家長可以從多種渠道來獲取知識,認識到對青少年進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2)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提升家庭健康教育地位,加強家庭對青少年的監督和引導。薛二勇(2021)提出,要提升家庭教育地位,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同發展,共同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教育不僅僅是教育青少年,還意味著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成長,家庭教育不僅要家長積極主動配合學校的動作,更要注重家庭生活習慣的建設。從醫學健康理念的角度出發,合理安排青少年日常飲食,控制熱量的攝入,注重富含鈣和維生素的補充。家長應該積極監督和引導青少年進行體育鍛煉,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庭教育要科學,注重言傳身教,在家庭中家長應為青少年樹立學習的榜樣,應注重提升自己的引導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不暴飲暴食,用自己的行為習慣和思想去影響青少年,讓青少年通過家庭去了解體質健康的意義,可以跟隨家庭成員堅持進行體育鍛煉,如此不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還可以通過體育鍛煉加強對青少年意志品質的培養,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3)明確家庭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增強家庭教育能力。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各種健康危險行為的危害認識、行為的矯正、心理健康教育、生理衛生知識等,家長還要帶領青少年參加社會體育鍛煉活動,如馬拉松比賽、球類比賽等體育運動,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專家表示改善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學校是主陣地。這就要求學校對于國家頒布的關于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政策進行系統學習,認識到國家對于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重視,減輕青少年的課業負擔,建立健全的教育體系,普及健康知識,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加強早期預防,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學校應建立體醫融合教學機制,加強醫學干預,增設體質健康教育課程。學校根據國家政策內容和要求,創建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的體質健康教育課程,使青少年掌握體質健康知識,明確自身的體質狀況,提高青少年對體質健康問題的認識,從而摒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眼習慣,并通過有效的體育活動干預青少年的不健康行為,使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得到改善和提升。其次,學校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增加戶外體育鍛煉時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表明,強光可能是防控近視的視覺因素,增加戶外活動是近視防控的獨立保護因素,若能把每周戶外活動時間增加到14h以上,青少年發生近視眼的問題就能降低1/3。對未患有近視的青少年,積極參加戶外活動是對眼睛的一種重要保護方式。臨場實驗結果戶外活動時間與近視率呈反比,每天2h或者每周10h的戶外活動能有效地降低近視的發病率,所以學校要根據青少年所處的階段狀況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最后,要完善學校健康教育評價,以評促教。建立青少年健康教育學習和教師健康教育工作評價方案,通過多元的評價反饋形成青少年個人的健康成長檔案,推動健康教育教學活動校級評比,納入教學考評,提高教師開展健康教育教學的積極性。
體醫融合的有效推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宏觀政策指導是實現“體醫融合”的根本保證,將體醫融合提升至國家宏觀戰略層面,構建青少年體質健康綜合服務平臺,制定體系化的、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法規及實施細則,實現體醫融合的協同治理,需要國家多部門的配合及社會組織的共同參與。(1)國家要強化健康教育,提升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在健康教育的課程中加入醫療健康知識和運動受傷突發事件處理知識以及自我保護等知識,豐富課堂內容,提高青少年運動中的自我保護,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同時,教師要不斷根據青少年的體質狀況及學習興趣來設計健康教育活動,創新和完善教育理念,運用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引導青少年發現體育鍛煉的樂趣,使青少年可以主動進行體育鍛煉,從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2)國家要構建青少年體質健康服務平臺,建立科學的體醫融合責任分擔機制,層層落實。以政府為主導,聯合體育部門及醫療衛生部門共同部署,清晰劃分不同部門職能,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共同培養體醫融合專門化人才,構建既相互協調又相互監督的運行機制,明確各部門治理責任,層層落實,完善各主體治理責任的分擔機制。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治理應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揮其反饋作用、導向作用。基于系統理論,有效的健康管理應該包括體質測試、健康診斷、增進計劃、健康干預、績效檢測、效果反饋等若干環節。因此,構建青少年體質健康綜合服務平臺,實現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智能化,減少人工監測產生的誤差,建立體質健康信息數據庫,為國家體醫融合工作提供有效支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監測效率。(3)建立體醫融合監控反饋機制。建立體醫融合監控反饋機制。學校成立體質健康監測部門,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借助國家青少年體質健康綜合服務平臺,實時監控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定期利用智能化的可穿戴設備對青少年的視力、遠程的運動能力及身體成分進行監測,方便學校掌握青少年的體質狀況,整合線上線下的資源,針對個體生成個性化報告,反映體育活動參與狀況、體質測試成績以及運動營養處方,同時定時定期反饋給家長,加強“學校—家庭”間的信息暢通,家庭成員也能及時發現青少年存在的身體健康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就醫。
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需要國家各部門制定相關措施,解決體醫和健康2個板塊的融合問題,也需要學校積極推廣“體醫融合”的教學理念,創新體育課教學模式,強化健康教育并積極引導家長學習體育健康知識,形成社會、學校、家庭三維聯動,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時,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地創新“體醫融合”新模式,為建設健康中國提供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