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月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嘉定小學,上海 201802)
我國已明確建設體育強國的目標,這也標志著我國體育邁入以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為目標的新時代,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也成為體育強國戰略任務之一,新時代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也有了新要求、新理念。從20世紀50年代教育部提出“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到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新聞發布會上王登峰指出,中小學生每天要有“2小時”的體育鍛煉。從“1小時”到“2小時”活動時間的轉變,足以看出新時代對青少年體育活動有了新要求,課外體育鍛煉已經成為“2小時”體育活動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0年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每周安排3次以上課外體育活動,保證學生每天有1小時體育活動的時間(含體育課) ”已作了相關要求。但是由于沒有具體的內容,《條例》頒布初期“每天鍛煉1小時”一直沒有得到真正實現,直到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7號文件),中央7號文件指出“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學校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2006年12月23日,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在全國億萬學生中掀起體育鍛煉的熱潮,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決定》。從2007年開始,以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主線,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深入地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除了基層學校的支持,還要充分發揮體育部門和共青團組織的作用,需要探索并建立適合本地、本校的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長效機制。2011年7月8日,教育部下發了《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更是對貫徹落實中央7號文件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上海市作為全國體育課程改革的領頭羊,于1998年開始啟動第二期課程改革,體育學科先后完成了《面向21世紀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學科教育改革行動綱領》和《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試行稿)》。啟動二期課改后,從2007年起體育學科就按照“三課兩操兩活動”要求全市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基本保證了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在全市中小學校得到落實。上海市二期課改在保持體育課程理念及目標多元化的同時更加應注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中央7號文件以“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標所要求的“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實施以來,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學校體育多方面得到改觀,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學生課外活動豐富多彩。上海市依托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優質的社會資源,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促進重視程度較高,且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
此外,基于對上海市青少年體育發展現狀的實證調查顯示,“每天鍛煉1小時”還沒有得到真正落實,上海市青少年的體育鍛煉沒有得到時間上的保證。而對上海市部分小學的調查發現,小學生每天1小時的校園活動時間基本能夠得到保證,但活動質量不高,中等以上的活動強度時間較少。針對上海市高校學生的課余體育活動調查發現,上海普通高校大學生主要以參與中、高強度的課外體育活動為主,享受樂趣、保持身體健康是主要鍛煉動機,時間上的障礙是制約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最重要因素。對相關文獻研究發現,上海市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呈現出校內外不平衡的一種狀態,校內體育課的活動時間能夠保證,但在體育課外以及校外的鍛煉時間及強度不能夠得到充分保證,這是影響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一個因素。
2019年7月15日,《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布,在“健康中國行動”推進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教育部目前正在制定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意見》明確了學校體育和健康教育的時間要求:中小學生每天要有2小時的體育鍛煉。具體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中小學生每天在校內要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離開學校之后,到家里也要參加1小時室外活動,即每天2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第一個“1小時”多是在學校內進行的活動,第二個“1小時”多存在于校外場所,因此學生在課后的體育活動空間進一步擴大。充分地利用課余體育進行鍛煉,是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新手段也是重要途徑。
從“2小時”的提出足以看出學校體育即將步入一個新時代。此前每天“1小時”的體育鍛煉存在益處的同時也存在不足,近些年學校體育在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方面確實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還與目標要求差距較大,因此,在學校體育能夠得到基礎保障的同時,學校是否可以通過提高學生課外、校外的體育活動時間,來進一步促進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值得思考。新時代對學校體育內涵的理解不僅僅只是以體育課程的組織形式進行,課外體育鍛煉也是其中心點。以體育課、課外體育訓練和競賽、校運會等為輔助手段,為課外體育鍛煉這一中心服務。我國學校課余體育鍛煉的組織形式和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括早操、課間操、班級體育活動、課余訓練、課余競賽以及校外體育、家庭體育等。我國學校課余體育鍛煉的功能定位是為了滿足青少年身體發展的需要,使其養成終身鍛煉習慣奠定良好基礎、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校課余體育活動不僅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新時代中國學校體育訴求的主體。
課外體育活動鍛煉不應只局限于學校。1998年,沈建華教授鑒于當時學校體育的現狀,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體育理念,并指出一體化體育發展,就是在上海城市發展到特定的條件下提出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在課外體育鍛煉時間有了進一步要求后,現階段的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更加應該從一體化的角度去看待。
學校在促進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上起到了基礎的保障作用,青少年在校內可以進行多樣性的體育活動,最常見的是課間操和活動課程。隨著上海市青少年健康促進工程的實施,學校整合各類資源,以“引進來”的理念形成了課內與課外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的新模式,充分發揮了體育系統部門、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校園體育聯盟等校外資源的功能,為青少年的課外體育鍛煉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平臺和機會。
上海市學校體育在提高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上有著較為豐富的形式,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開設體育社團、推進校園三大球聯盟建設。據統計,2018年上海市建設性課外體育活動中心30個,實現全市100%中小學生至少參加一個體育社團,并在全市范圍內建設500個示范體育社團。學校在加強和社區進行合作的時候,最主要的是進行資源的共享,學校體育可以為社區提供較多的指導、規劃和設計,社區體育可以為學校提供環境和活動區域,使青少年形成在校內活動和校外鍛煉的聯動環境。此外,行政管理、條件保障、評價機制和特色工作應構成學校課外體育活動評價的指標。全面地通過指標反映對學校體育中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狀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社區是青少年在校外進行課余鍛煉的重要場所,上海市為了進一步提升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時間,保障每天至少1小時的活動要求,在全市各個區縣開設了愛心暑托班以及全國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上海站),并為每個社區提供體育課程配送。公益性體育場館不斷開放,家長在活動場地的選擇上機會較多,據統計,2018年上海市有270家校園體育俱樂部,近30家面向青少年公益性開放的公共體育場館。此外,上海市形成了以社區體育課程配送來促進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新模式。2018年,青少年暑期體育課程配送56個培訓班,有1萬多人參與,有超過1.2萬次的青少年參與了社區體育配送課程。上海市社會體育資源豐富,能夠不斷地與學校、家庭進行接軌,在持續的資源供給中帶動家庭體育的發展,為青少年在校外的體育鍛煉提供豐富的鍛煉平臺。
上海市的家庭體育更多的是以“走出去”的理念與社區、學校所融合,形成學生帶動家庭,在家庭的支持下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提升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時間。調查顯示,家庭體育鍛煉時間逐漸增長,家長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逐漸增加。大部分家長會留出青少年的體育活動時間,以陪伴的形式參與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家庭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參與鍛煉的動機,個體在有了積極的動機后,能夠變動機為參與行為。家庭體育促進青少年參與運動的興趣,使其有鍛煉的意識,能夠對體育鍛煉有較為初步的認識,青少年在有了鍛煉意識后,能夠主動地在校外進行體育鍛煉。
綜上所述,新時代上海市青少年課外鍛煉體系逐漸呈現一體化和聯動化,學校—家庭—社會資源能夠相互融合。在政府的主導和支持下,社會資源能夠較多地融入家庭和學校,學校體育應以主動“引進來”的理念,豐富學校的鍛煉內容和體系,家庭體育則更應表現出積極“走出去”的狀態,為青少年鍛煉時間提供保障,使其可選擇的鍛煉機會變多。就目前上海市青少年體育鍛煉資源來說,每天“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要求是有機會實現的。
針對新時代上海市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學校—家庭—社會一體化的現狀,特將模型進行豐富,依據上海地區資源發展特點,構建了新時代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聯動發展的新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學?!彝ァ鐣惑w化聯動發展模型
新時代的課外體育鍛煉在時空觀上看,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的課外體育鍛煉,它應該是學?!彝ァ鐣惑w化的鍛煉體系。要在鍛煉時間增長的同時,注意鍛煉的強度和負荷,做到有效的課外體育鍛煉,進一步保證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有效性,就要將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達到“每天2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的目標?;谏虾J械牡貐^資源特色,本文給出以下建議.
近些年,上海市在促進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手段和形式呈現多樣性,社會資源豐富,因此在資源的共享上,政府應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使社會體育資源與學校體育、家庭體育更好地融合,逐漸豐富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內容,為其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
在充分利用各類體育資源促進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同時,應加強對組織管理機構的適度監督。上海市校園體育組織以及社會體育組織較多,隨著其不斷加強與學校體育的相互交流,應逐步規范其組織管理制度,以各區體育局為主要單位進行管理,保障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良好開展。
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課外體育鍛煉的評價體系,以學校體育為主要對象,將學校體育工作中課外體育鍛煉評價體系納入教育部門、學校的業績考核指標,發揮科學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以有效地保障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