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利,李智鵬,蔣湘之,周 濟
(1. 哈爾濱體育學院體育教育訓練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2. 哈爾濱體育學院冬季奧林匹克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3. 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8)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位一體課程目標。新課標提出樹立“健康第一”指導思想,重視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提出“學生中心論”,關注學生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由此,中小學體育健康課程由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開始向培養人的方向轉變。新課標的價值主要表現在提高身體素質、提高心理抗擊打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能力。新課標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能具體化課程目標,獨自設定每堂課的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教學方法等。2012年2月頒布的《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要求開展教師教育的院校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加強中小學教師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樹立“學生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4個理念。
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由于現行課程體系設置側重于復合型性體育人才培養,從而弱化了培養體育師資的核心,進而造成了人才培養質量的下降,因此需要通過對拓展課程設置進行改革,提高體育教育專業人才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加強教師專業標準4個理念養成,適應“新課標”改革。
以適應新課標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拓展課程設置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以“體育教育人才培養”“課程設置”“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共檢索與本文研究相關的期刊論文、碩博士論文等文獻70余篇;此外還查閱國家有關部門關于新課標、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文件,為論證提供可靠、詳細的論據材料。
1.2.2 對比分析法通過對國家不同時期關于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關文件和不同類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對比,分析了人才培養目標的演變和適應社會需求進行的調整,最終明確了人才培養適應新課標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
1.2.3 歸納總結法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和新課標對體育師資專業素養的要求進行歸納總結,分析拓展課程設置。
縱觀我國體育學科的發展,體育教育專業是體育學中歷史最悠久、辦學院校最多、學生人數最多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對專業發展起著導航作用,我國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也經歷了多次的變革。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大規模擴招,意味著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招生門檻變低、生源的質量有所下降,造成體育教育專業畢業生數量大于體育師資需求、人才培養質量下降。教育部2003年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和2012年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計劃培養目標不再局限于中小學體育師資的培養目標,而是培養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的復合型體育人才。全國眾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都有適應性變化,見表1。
由表1可知,專業類體育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普遍注重于中小學體育師資的培養,其中上海體育學院還培養能勝任教育機構培訓的體育人才,綜合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的體育教育專業傾向于各級體育師資和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導致專業類體育院校和綜合類、師范類大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可能與學校定位以及體育類專業的設置有關。專業類體育院校不僅有體育教育專業,還有運動訓練、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人體科學、運動康復、休閑體育等專業,而綜合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只設置體育教育專業或包括體育教育在內的有限的幾個專業,所以更加著重于體育學科建設和復合型體育人才的培養。

表1 全國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筆者認為,體育教育專業是根據體育師資這一社會分工而設立的,不應過多涉獵體育類其他專業,做好中小學體育教師培養工作即為“專業設置”核心價值所在。
高校體育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實現與中小學教育的銜接, 滿足基礎教育的需要,為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支持。新課標把學生的健康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調整應以新課標的變化為抓手。
專業課程是專業人才培養的載體,是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支撐。縱觀2018年《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發現,作為統一規定的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更多的是專業理論和運動項目技能傳授,而發展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課程較少,銜接新課標的課程同樣很少。很顯然,這樣的課程設置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難以培養體育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新課標將“健康第一”作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不再統一規定授課內容和方法,只規定學習的領域、各水平的學習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增強教學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因此,體育教育專業拓展課程設置中應加入體育教師教育系列課程、發展體能提高興趣類課程、適應國家體育戰略類課程、身體損傷康復類課程,實現與新課標的對接,提高體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
2.3.1 體育教師教育系列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 (2011年) 指出,教師要依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制定課程方案、開發教材與課程資源、開展教學與評價以及認定教師資格;《中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要求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2015年國家在河北省等地開始試行國家教師資格考試方案,標志著師范類學生畢業就獲得教師資格證的封閉領域被打破,體育教師這一就業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甚至影響到體育教育專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所欠缺的教師教育系列課程必須進行補充和加強。根據新課標和國家對教師職業的能力要求,體育教育專業拓展課程中增設的體育教師教育系列課程建議如下: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師專業發展、體育教材教法、課程設計與評價、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資格證培訓課程。
2.3.2 發展體能提高興趣類課程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持續下降。新課標強調“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學生體質合格達標是基本的要求,學生要學會體育鍛煉的方法,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傳統中小學體育課以“灌輸式”運動項目技能傳授為主,每節課傳授單一的運動技術動作,多人機械練習,導致完整的技術動作難以形成,學生毫無興趣,體育課“無運動”“不出汗”;還有的體育課變為“放羊課”,以學生自由活動為主,不僅達不到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更起不到育人的目標。《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2017年版) 》要求每堂體育課進行10min左右的體能練習。隨著人體的生長、成熟和個體知識經驗的積累,技能發展規律為基本動作、動作模式→基本動作技能→綜合技能→專門技能→技能表現。中小學生正處于身體成長發育階段,體育課堂中教師精心組織的體能練習有助于學生形成基本動作和動作模式,為技能學習和掌握打下堅實的基礎。體育課程內容的安排必須遵循青少年生長發育規律,注重其身體素質發展的“關鍵期”。根據運動訓練規律可知,義務教育年齡階段適合發展學生的基本運動能力,要采取多種身體活動方式提高學生的跑跳、靈敏、柔韌和協調能力,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根據國外中小學體育課程內容的和體能訓練在促進青少年正確身體姿勢的形成、發展動作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建議開設青少年身體功能性訓練、體能訓練、體育游戲、花式跳繩、基礎健美操等課程。
2.3.3 適應國家體育戰略類課程2015年7月31日,北京獲得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在全國中小學積極推進冰雪運動等特色項目,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教學模式。《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國中小學校園冰雪特色學校達到5 000所。教育部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活動,發布多個文件提出培養青少年對冰雪運動項目的興趣,促進其參與冰雪校園活動,提高青少年對冬季奧運會項目的了解,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營造濃厚的教育氛圍。2015年,教育部成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廣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冰雪運動進校園”和“校園足球”都屬于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的國家戰略。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應明確國家政策方向,建議在拓展課程中開設:滑冰、滑雪、輪滑、冰壺、陸地冰壺、冰球、仿真冰雪項目等課程。
2.3.4 身體損傷預防急救類課程新課標提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身體特點確定教學內容。體育課程主要是以身體練習為主,運動中存在一些突發情況且有發生危險的可能。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做到預估或避免危險因素,并具備身體損傷的緊急救治能力。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中需要進行預防和急救知識的傳授,因此建議拓展課程中開設運動傷害防護與急救、運動按摩、體育風險管理、運動損傷學等。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演變體現了對社會需求的適應性變化。復合型中小學體育師資培養目標的確立、新課標對體育師資的要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有引導作用。拓展課程設置的變革是在通識教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基礎上對體育師資培養的導向性改革,著重于提高與中小學體育教師相適應的職業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適應中小學新課標變革的要求。建議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要與基礎教育改革接軌,通過拓展課程設置進行職業能力培養,體現學校辦學特色,服務于中小學體育師資教學能力的培養,體現專業設置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