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曉苑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中學北校區 江西 贛州 341100)
提問是一門學問,是因為其具備“3C”和“3R”特征,即問題本身應該是基于內容(content),結合情景(context),把握主客體之間聯系(connection)提出的;而提問的目的應當是對問題進行探究(researching),基于所給信息進行推理(reasoning),最終通過反思(reflecting)給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首先理解問題是什么,再基于已有材料或信息進行篩選和分析,并做出適當推理,最后將思想轉化成有框架、有邏輯的具體語言進行回答闡述。整個過程既考察了學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又考察了學生的共情能力和表達能力。將提問的意義放之于課堂,大概可歸結于以下幾點:
1.1 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啟發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提問的最主要的功能。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良好的提問、富于啟發能引起學生探新尋勝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生求知欲望,激發學生從疑問中深入探求正確答案,啟發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和己有的經驗解決新出現的問題,使學生的分析、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被激活而得到鍛煉。
1.2 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提問的集中注意功能基于人腦對客觀事物感知時具有米昂西安的選擇性這一特點。運用提問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手段。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能夠使學生積極的尋求問題的正確答案,以體現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探索和追求。而學生要對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正確的答案,就必須進行緊張積極的分析和思考,這樣就使學生自然地產生一種緊迫感,從而督促和激勵他們保持對所學內容的高度注意。在教學過程的展開階段,一些前后關聯的提問可以持續吸引學生深入思考而保持其注意力;而面對全體或個人的提問則可以幫助恢復學生的注意力。
1.3 有利于評價反饋、師生交流。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的反應回答得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形成對學生學習狀況的評價,借以檢查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同時,獲得自己所提出的問題質量的反饋,借以調整自己對問題的設計。學生通過反應回答,從教師的評價總結中或得反饋,借以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情緒、方法,求取最佳學習效果。同時也加強和促進了師生雙方的互相交流,對教師和學生雙方產生激勵的正面效應。
1.4 能夠提示學習重點。通過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注意和理解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掌握學習方法。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內容,教師運用提問技巧,引導學生分析那些起關鍵作用的材料和信息,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恰當的提問,也能夠引起學生對重點內容的重視和注意,以促進和加深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1.5 能夠培養學生參與和表達能力。在教學中,無論教師向學生提問,還是學生回答問題或質疑,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參與討論、發表意見與觀點、流露情感、鍛煉語言表達的機會,這有助于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2.1 問題難易適度,同時備以輔助問題。教師提問時應當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既不能過于簡單直白,也不能過于抽象或復雜,要考慮提問目的本身與學生的基礎素養。過于簡單的問題既無法激起學生興趣,也會給學生以錯誤引導,學生會把握不準學習和思考重點;過于難的問題也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無法達到提問的目的。再次,由于受老師教學方式、學生自身水平和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提問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此時就需要老師對問題進行分解或輔助調整,因此教師應該根據情況和需要多做準備好的輔助問題,在遇到不同教學情況時拋出不同的問題,給學生以最全面的引導。以戴望舒的《雨巷》為例,問題:詩歌中寫了哪些意象?首先拋出這個問題要考慮學生是否能準確把握“意象”是什么,此時可以進一步引導,如丁香姑娘就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意象,詩人借此意象表達的是什么,是要傳達一種朦朧的情感。那么除了這一意象外,詩中還有哪些意象?當學生回答后可將較為全面的答案一一告知,答案:詩中寫了油紙傘、我、雨巷、丁香花、丁香姑娘、籬墻等,詩人以物托景,將表達的情感通過營造的環境意象緩緩表達。
2.2 問題要趣味與啟發結合。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智慧和思維的火花,因此提問要結合問題的趣味性,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思維和積極性調動起來。如在教授《羅密歐與朱麗葉》時,可要求學生將自己認為精彩的部分有感情的演繹出來,品讀羅密歐對朱麗葉傾訴真情的一段臺詞:“這是一個燈塔,因為朱麗葉睡在這里,她的美貌使這個墓窟變成一座充滿光明的歡宴的華堂”,“我的愛人!我的妻子!死雖然已經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卻還沒有力量摧殘你的美貌”,“你的嘴唇上、面龐上,依然顯得紅潤的美艷”。明確:“這是一個燈塔”,表明朱麗葉在羅密歐心中的地位。朱麗葉在羅密歐心中就是光明,就是美好。羅密歐詛咒死亡,然而朱麗葉已經死了,這給羅密歐帶來了巨大的痛苦。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其全身投入,也便于學生理解這場悲劇傳達的情感和把握當時的社會。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提問的內涵、想達到的目的和提問的方式,要明確語文教學中問題應當基于內容、情景和內外聯系,提問要把握難易程度、有趣和有用性,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思考處理信息,并鼓勵其完全表達出來,最后結合學生回答進行擴展、拔高和總結,完善學生整個思維過程,提高其思維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