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潔
(浙江省嵊州市實驗小學 浙江 嵊州 312400)
語文是一種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藝術。在人類所有的語言交流活動中讀是基礎,為聽、說、寫積累表達技巧。在初步接觸課文時,低年段的語文教學要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
從一開始就要重視朗讀基本功的訓練,因此,我在教學《秋天》時,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朗讀教學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部編版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個課文單元,而《秋天》是第四單元中的第一篇的課文,《秋天》這一篇課文語言簡短富有詩意,描寫了天高云淡、大雁南飛的優美景象,表達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根據文章的特點,運用朗讀代替老師對課文的分析,更有利于幫助孩子感受秋天之美,領略作者對秋天的情感。
對于《秋天》這一篇課文的學習,我將學習的重點定位在朗讀指導上,讀準字詞,讀通句子,讀出感情,重點讀好“一”的變音。以讀代講,層層遞進,首先,從字詞學習把握朗瀆,并初步把握課文;然后,學生運用朗讀符號進行朗讀,并在此基礎上深度朗讀;最后,通過文章中的動詞帶上動作,帶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指導由易到難,課文理解由易到難,循循漸進,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朗讀的快樂。
小學低年級學生受教時間短,識字量不大,這些生字生詞是學生朗讀路上的攔路虎,如果不及時清除,朗讀將很難進行下去。因此,要想提升朗讀教學質量,就必須做好生字詞教學,掃除朗讀障礙,從而確保朗讀教學計劃的順利實施。
例如在教學《秋天》一文時,文中的生字可以以“加一加”的識字方法作為主線,讓學生會讀、會認課文中的生字。在認識生字“了”的過程中教學“涼了、黃了、來了”的讀法,在讀詞語的過程中能夠明白“了”的讀法,“了”字前面的詞語要讀的又長又重,這樣“了”字的讀音就會顯得又輕又短,為之后課文的朗讀打好基礎。
在以往的教學中,大多數采用教師示范讀、學生跟讀的方法,缺乏趣味性,從而影響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借用一些朗讀符號讓朗讀變得簡單有趣,讓學生愛上朗讀。
2.1 認識標點符號。朗讀教學中對標點符號的把握是重要的環節,初步認識到逗號和句號的用處,知道看到逗號和句號在朗讀時是需要停頓的。
2.2 巧用朗讀符號。朗讀符號還沒有像標點符號那樣,有著統一的標準,因此,在教學中選擇“/”作為停頓符號,選擇“△”作為重音符號,并且給他們取了兩個可愛的名字:魔法棒和魔法石,讓本來平常的符號變得神奇,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同時激發出朗讀興趣。
在《秋天》這篇課文的教授中,先出示“/”和“△”的卡通形象,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明白兩個符號所表示的作用,再把朗讀符號送入課文的句子中,讓學生試著看著朗讀符號朗讀句子,體會朗讀的樂趣。
指導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低級階段,有感情朗讀才是朗讀的核心,才是深層次朗讀。如何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并且通過有朗讀把感情讓聽者感受到呢?在教學中就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帶著動作朗讀課文,將朗讀與動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句子的意思,了解文章所講內容的基礎上運用趣味化的表演方式,靈活運用肢體動作帶感情朗讀,達到朗讀教學的目標。在“一片片落葉從樹下落下來”這一句話中,“落”一字展現出落葉的美,讓畫面動起來了,讀到這句話仿佛眼前出現了落葉飄落的樣子,讀好這句話就要讀好“落”一字,讓小朋友模仿樹葉落下的動作,感受樹葉下落速度,有的小朋友認為落葉是緩緩飄落,有的小朋友認為落葉是掉落的速度是很快的,這兩種理解都會在朗讀中有所體現,在讀“落”字時自然而然就會變換語速,增強語言表達的效果,感受秋風吹過落葉緩緩飄落的美麗。
一般在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時,都會簡單地說:“嗯,讀的很有感情!”、“你的聲音很好聽!”這樣的教學評價缺乏針對性。因此,在教學《秋天》這一篇文章中,朗讀評價注重學習要點進行針對性的評價,讓學生能夠輕而易舉的理解老師的指導,從而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比如,在對“天氣涼了,樹葉黃了,一片片葉子從樹上落下來。”這一句的朗讀評價指導中重點抓住“了”的朗讀,在指導中鞏固“了”的讀法,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朗讀方法。
“三分詩,七分讀”,可見朗讀對于語文學習是多么重要,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在一開始接觸朗讀時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讓學生掌握朗讀方法,抓實開展朗讀訓練,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朗朗書聲中逐漸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