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麗艷,賈美艷,謝長坤
(上海交通大學 設計學院,上海 200240)
交叉學科研究是解決社會綜合性、復雜性問題的基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推動了新興學科的產生與發展。文理滲透、理工結合是高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1]。因此,科研工作的深入研究離不開交叉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只有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科學技術和科研工作才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高校作為多學科集合體,為學科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在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2],因此國家鼓勵高校不同學科和不同研究領域間開展合作和交流,科學系統地建設和發展交叉學科[3]。目前,我國高校交叉學科科研管理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文章通過對高校交叉學科的科研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目前交叉學科科研研究的意義和優勢,針對高校內部跨系、跨學科、跨領域的建設以及相應運行機制的優化提出相應的交叉學科科研管理提升策略,為高校交叉學科科研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我國高校學科結構設置和專業布局最開始參考前蘇聯的模式,以專類學院為主體,導致我國多數高校學科結構規模、專業布局通常是不平衡的,有明顯的側重發展學科,綜合性、交叉性學科發展不夠等現象。在改革開放及社會發展需求的推動下,高校的綜合性逐漸加強,但依然不夠。目前,我國高校根據學科類型和組成比例可分為綜合類、文理類、理科類、文科類、理學類、工學類、農學類、醫學類、法學類、文學類、管理類、體育類和藝術類等13 類。根據2019 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高??倲禐? 956 個,綜合類占比約為11%。
總體來講,傳統的學科發展和管理模式限制了理、工、文等多學科的交叉合作[4]。我國在嘗試以建設學科群的方式逐漸完成從“單科性—多科性—綜合性”的發展過程,突破學科間的界限,實現綜合性和交叉性學科建設[5]。目前來看,交叉學科建設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文化比較繁榮的大城市中的綜合性大學和多學科性理工大學,專類院校和一般院校推行難度較大,成效不顯著[6]。就分區而論,交叉學科建設在東部明顯優于西部,北部優于南部,這種不平衡狀態與我國高等教育資源不平衡分布一致。
隨著社會發展,交叉科技創新實踐需求加大,我國對高校的交叉研究也越來越重視,但目前交叉學科發展戰略、管理政策、財政支持力度、人才培養等方面依然難以滿足發展需求,具體存在以下問題。
我國多年來一直沿用前蘇聯的高校分類管理和發展模式,到了2000 年,我國高校進行了重組合并,并探索了由類和型共同分類的新高校分類標準,開始重視教研結合和綜合性發展。雖然當前國家教育部及高校鼓勵以學科群的方式加強交叉學科建設,但由于高校學科結構不平衡及跨高校合作制度不完善,我國在相關政策和制度方面還難以滿足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才培養的現實需要,交叉學科的戰略發展思路和規劃相對滯后。
目前只有部分基金組織開啟了跨學科研究項目申請渠道,在多數科研項目計劃中,跨學科研究領域沒有單列,直到2020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才設立了交叉學科部,支持交叉學科研究型項目,這導致交叉學科的研究評審難度較大,申請到資助的機會較小,同時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研究基地等相對較少,很難保證跨學科研究持續發展。
為促進交叉學科發展,跨學科創新平臺建設成為教育部近年來持續關注的重點,許多獨立研究機構及高校都設立了矩陣式的跨學科研究平臺,但由于我國高校學科結構不平衡、學科專業覆蓋面窄等多種原因,交叉合作通常需要跨院系、跨高校、跨區域開展合作,然而受管理體制的制約,交叉研究溝通合作路徑不夠通暢,成本較高,阻礙了跨學科研究機構的發展。
交叉學科研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障礙,如人才聘用模式不夠完善。交叉學科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臨時項目成員,而科研人員流動性較大,如何聘用流動科研人員是難題之一;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教師在考核、聘任和晉升機制中與相應的成果獎勵評審機制不匹配,主要原因可能是交叉研究成果在單一的學科方向上的認可度不一。
當前,國內科研體制大都是按文理分家和學科分立建制,隨著科學技術綜合化、整體化和系統化,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高校內學科建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并產生了一些新興學科,這些新興學科具有跨院系、跨學科、跨領域等特征。這些新興學科與傳統的分科體制產生了較大的沖突。傳統的學科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學知識的發展,而交叉學科的出現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知識的產生發展提供新的路徑[7]。
交叉學科研究任務大多是社會急需解決的高難度、復雜的社會化問題。首先,擁有先進知識的高等院校理應為解決各類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貢獻;其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可以促進教研與社會實踐結合,有利于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與社會接軌的人才,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提供新生力量。同時,相關研究表明,高校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與高校自身發展的關系重大,可以提高高校在學科和社會上的影響力,獲得更多的支持,促進學科發展和結構調整[6]。
我國高校是多學科集合體,在交叉學科研究的組織管理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交叉學科研究對科研人員和儀器設備配備在不同研究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不同科研人員和設備的支持,而高校的綜合性為這樣的選擇提供了可能,降低了研究成本,提高了研究效率。
高校為交叉學科研究提供了有利的人力和實驗保障,但被非物質性的不利因素制約,充分發揮高校交叉學科研究潛力的關鍵在于整合資源、協調管理多學科交叉研究。筆者認為,高校交叉學科科研管理需要從構建交叉學科群、推動多學科交叉協作、構建交叉學科研究評價機制和標準方面著手,充分發揮科研管理者的作用。
在高校建立學科交叉的學科群,可以調整高校現有的專業,通過建設優勢學科群,創造交叉學科發展的條件和環境,為高校創建、提升為世界雙一流大學奠定科學基礎,向學科齊全的國際一流大學看齊。同時,在交叉學科群中結合研究方向和專業劃分以及專業元素之間的聯系,改造和優化原有學科,形成兼具文理特色的新學科和優勢領域。結合不同教師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探究新的學科交叉模式[8],可以分為:①自然、人文、社會三者間的綜合交叉;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間的交叉;③不同自然學科領域間的交叉、不同人文領域間的交叉、不同社會學科領域間的交叉;④各一級學科內不同專業間的交叉等。
目前,學科交叉研究在科研中發展比較迅速,立項的很多科研基金項目都支持交叉學科建設和課題組聯合攻關。對此,可突破學科、單位和地域的界限,從現有的教師隊伍中整合科研力量,共享科研相關資源,促進科技人員多產出科研成果,同時利用好相關的學科和資源優勢,減少重復研究,監督盲目投資行為。
要充分尊重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盡快建立和健全交叉學科研究的獎勵機制,以調動高校教師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積極性。目前常用的單學科標準并不適用于交叉學科研究,導致交叉學科研究者的成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尊重,急需建立適宜評價交叉學科研究的標準。此外,要注重對交叉學科人才的培養,對愿意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教師要給予政策上的保護,并把他們培養成交叉學科學術研究的帶頭人。
科研管理者要不定期地學習和分析國內外需求、政策導向和環境影響,并作出相應的導向型決策,推動科技資源的配置與共享,提高科學研究的成功率;要從了解自己所分管領域的基本知識、發展動態、發展前景以及國家對該領域的方針、政策著手,知悉自己所分管領域其他單位相關的信息,并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為交叉學科之間的合作鋪墊道路。此外,相關部門要站在科研人員角度,為科研人員解決后顧之憂,為他們創造有利于科研成果產生的環境;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為單位之間的交流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