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婷婷,王 旺
(蘭州文理學院 a.教育學院;b.教務處,蘭州 730000)
高等學校在社會發展中承擔著傳承文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任務,而專業建設是履行高校職責、實現目標的載體。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教育與經濟發展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一方面,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制約著教育的發展,地方產業結構、產業發展影響著高等教育專業結構的設置;另一方面,高等學校承擔著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高質量人才培養與輸送的歷史使命,服務并支持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專業建設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載體,在助推區域經濟轉型與發展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中涉及的蘭州文理學院是2013 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普通本科院校,2015 年被列為甘肅省首批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的試點院校,學校致力于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文學、藝術學、工學為主體,按照甘肅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的規劃目標,重點做強文化、旅游、傳媒、藝術類專業,逐步發展和培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應用型學科專業(群),為區域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服務。
應用型高等教育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經濟發展水平既可能促進應用型高等教育發展,也可能阻礙應用型高等教育發展。步入21 世紀人工智能時代,我國產業結構的發展整體呈現出持續優化趨勢,甘肅省產業結構也在持續發展中不斷優化升級,傳統產業面臨升級改造,特色優勢產業繼續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如文化產業、技術產業、信息產業以及服務產業等如雨后春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并日益規模化,這都影響了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傳統專業與新增設專業數量的調整。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經濟支撐,毋庸置疑,地方財政投入水平是制約與影響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
通過對我國“十三五”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就的分析,我國社會經濟整體發展呈現如下4 個特征:第一,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得到加強與鞏固;第二,制造業增加值多年居于世界首位;第三,工業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第四,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下,甘肅作為西北內陸主要工業大省,搶抓“一帶一路”最大發展機遇,深度融入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積極打造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蘭州文理學院肩負著為地方區域培養專業人才的使命,其學科專業設置必須體現出實用性、前瞻性、創新性等特征。
以服務區域經濟主導產業為目標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蘭州文理學院的專業建設不僅是其履行職責與使命的載體,更是社會職業分工精細化、專業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體現。一方面,傳統專業的升級改造服務于當前區域經濟建設、科技發展、文化建設,要以區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為依據;另一方面,新專業的增設著眼于未來區域發展,體現出了一定的前瞻性與預判性,是區域發展的有力推手。
在處理教育與社會關系的問題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教育屬于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受社會政治經濟水平的制約,同時也能反過來影響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與地方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是蘭州文理學院存在的價值體現,服務于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是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必須遵守的原則之一,因此地方高校要實現學校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根據甘肅省統計局發布的《2020 年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全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9 年的8 718.3 億元增長到2020 年的9 016.7 億元,增長了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1 198.1 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2 852.0 億元,增長5.9%;第三產業增加4 966.5 億元,增長2.2%。三產業結構比為13.3:31.6:55.1。作為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要省份,甘肅不僅具備了承東啟西、南拓北展的區位優勢,更是為未來與中西亞地區深化合作奠定了區域基礎,其旅游、農業、商貿物流等經濟領域也將迎來新的投資機會,區域經濟發展具備巨大的潛能。因此,實現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是對甘肅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2015 年10 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以來,甘肅省將培養應用型人才、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以天水師范學院、蘭州文理學院等8 所地方院校為主陣地,推動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重點為傳統支柱產業、九大戰略新興產業、文化產業、特色優勢農業、現代服務業、兩型社會建設的發展培養高質量應用型人才,不斷提升未來甘肅區域經濟發展核心競爭力。
蘭州文理學院作為一所以聚焦賦能服務區域文旅、傳媒、藝術產業發展新業態為辦學定位的地方應用型大學,主要以服務社會政治、發展社會經濟、延續社會文化為使命,在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走出了一條頗具風格、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發展道路。學校目前已開設36個本科專業,涵蓋了文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工學、教育學、藝術學以及法學8 個學科門類,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外語語言文學類、數學類、化學類、材料類、音樂與舞蹈學類、設計學類、工商管理類、旅游管理類、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新聞傳播學類、戲劇與影視學類、金融學類、教育學類以及體育學類共17 個專業類。其中,藝術學類專業占比30.56%,管理學類專業占比13.89%。
地方高校主動融入地方創新驅動發展轉型,是完善高等教育服務和功能布局,防止辦學同質化的重要舉措。甘肅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建設主要呈現如下幾個特征。
作為推動甘肅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力量,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堅持高等教育與甘肅經濟同規劃、同發展原則,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凸顯特色。蘭州文理學院充分利用省會區位優勢,在保持原有專業特色優勢的基礎上,按照甘肅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等發展戰略,不斷調整學科專業布局。同時,蘭州文理學院持續加強漢語言文學、學前教育、財務管理等傳統基礎專業建設,重點發展旅游管理、文化產業管理、廣播電視學、音樂表演等與“文化、旅游、傳媒、藝術”四大方向相關的專業,持續發展應用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等與傳統支柱型產業相關的專業,加大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數字媒體藝術等體現互聯網時代特色專業的發展力度,逐步實現專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鏈無縫對接。本科專業數量逐年遞增,從2013 年的5 個上升到2021 年的36 個,年均增長率達到54%,建成了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產業鏈完整、競爭力較強的專業體系。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與文化演變進程中,地方高校在積淀了一批傳統優質專業的同時,通過尋求與地域文化、地方經濟的交叉點,發展了一批凸顯地域特色的專業,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新興產業的崛起催生出一批新興專業。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體現出其最本質的特征,即以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宗旨,始終保持與時俱進,合理平衡傳統優勢專業、新興專業與特色專業間的關系。蘭州文理學院在70 年的發展歷程中,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元素,建設了一批凸顯地方特色的專業;緊密對接社會服務產業,建設了一批與六大傳統文化產業與五大新興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按照甘肅省建設絲綢之路信息港、發展數據信息產業以及推進“區塊鏈+”創新的發展戰略,建設了一批與信息科技相關的新興專業,不斷提升專業結構與甘肅省第三產業的契合度。
在經濟發展區域化和高等教育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區域化,實現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專業設置是否與區域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吻合;第二,專業結構的調整是否與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科技創新動力一致;第三,專業內涵建設是否與人才培養的應用型、技能型培養目標相符。從甘肅省產業結構來看,加快推進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產業、信息技術、先進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型煤化工以及現代服務業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主要延伸方向。甘肅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不斷調整與經濟發展方向不符、勞動力市場需求不符的老舊專業,使專業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不斷提升。蘭州文理學院自本科專業設立至今,分別以敦煌文化、融合媒體、甘肅鄉村旅游、信息服務與文化服務、財務服務、會展服務等公共服務為立足點,形成了文化藝術類、傳媒類、旅游類、文化藝術+信息技術類、文化藝術+公共服務類幾大專業群,為甘肅敦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專業平臺。
關于應用型高校的界定,源于20 世紀80 年代高等教育界興起的重實踐、強應用的教育理念,發展至今,其對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共識。首先,地方應用型高校作為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地方的體現,更具有地方特色與地方指向性,符合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主趨勢;其次,地方應用型高校是地方人才培育與輸送的重要渠道,校政、校地、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更能滿足服務地方的戰略需求。
2015 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提出了“按需重組人才培養結構和流程,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調整專業設置,形成特色專業集群”的專業建設要求。從甘肅經濟發展趨勢來看,在傳統產業集群與新興產業集群并存發展的背景下,打造與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信息技術產業、制造業以及華夏文化傳承產業等相關的專業集群將成為未來甘肅高校專業發展主趨勢。
產業結構的轉型、產業模式的革新以及新興技術的興起與發展都增加了地方經濟發展對應用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量。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地方經濟發展勞動力培養及輸送的主陣地,其結構合理的專業設置已然成為實現服務地方區域經濟創新發展的主要依托。把握國家、地方經濟發展脈搏,以專業整合、專業優化、專業升級的方式提升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專業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契合度,必將成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助推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更是地方高校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