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通遼職業學院,內蒙古 通遼 028000)
2019 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下稱“職教20 條”)。為了落實這一方案,同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提出“自2019 年開始,重點圍繞服務國家需要、市場需求、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從10 個左右領域做起,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按照在已成熟的品牌中遴選一批、在成長中的品牌中培育一批、在有關評價證書缺失的領域中規劃準備一批的原則,面向實施職業技能水平評價相關工作的社會評價組織,以社會化機制公開招募并擇優遴選參與試點”。
“1+X”證書制度是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助推力量,在“1+X”證書制度實施的背景下,需要積極探討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路徑,更好地推動職業教育改革。
“1+X”證書制度中的“1”代表學歷證書,在國家人力資源開發中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X”代表的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施主體是院校,建設主體是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以下簡稱培訓評價組織)?!?+X”證書制度就是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其他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是國家職業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創新。
實施“1+X”證書制度試點的目標任務之一是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通過院校試點,把“1”和“X”有機銜接。除了探索實施“1+X”證書制度,“職教20 條”還涉及了“三教”改革,也就是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命題?!?+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也是對“三教”改革的有力深化。證書的職業技能標準就是在給“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這一問題提供可參考的答案。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有其鮮明和突出的特色,“1+X”證書制度可有力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產教融合,加強校企合作等。
《試點方案》中明確提出“試點院校要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1]。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學校的步子邁得不夠快、不夠大。
多數試點高職院校還是采用“專門培訓+專門考核”的方式完成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認證,沒有與現有教學體系有機融合。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變成一門單獨的“課”時,人們可以從正反兩面思考這一現象:如果有必要設立單獨的課,那么是不是說明以往的課程體系存在知識技能盲區,對于行業、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院校通過2~3 年的教學都沒有實現?如果沒必要設立單獨的課,行業、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已經通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安排等體現在日常教學當中,那么單獨的學習是不是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課程體系構建的科學性體現在哪里?從這里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專門培訓+專門考核”的模式都只能是過渡時期暫時的摸索方式,所追求的是證書培訓內容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
對待新事物,社會需要有一個認知的過程。“職教20 條”中提到“要進一步發揮好學歷證書作用,夯實學生可持續發展基礎,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2]。但目前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行業、企業、學校、學生對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權威性、代表性還有所擔心,對工作的實施情況處于觀望中。
“1+X”是兩類證書的有機結合?!?”與“X”相對獨立,發證主體不同,評價標準不同,有各自的社會公信力。學歷證書的公信力顯而易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雖然由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把關和背書,但畢竟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它的權威性、公信力、通用性等暫時還沒有得到完全體現。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總設計圖,它是落實黨和國家對人才總體要求的規范性文件,而培養方案最核心、最關鍵的模塊是專業課程體系,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施工圖。課程體系中的課程結構體現了人才培養的內在層次和邏輯。根據“1+X”證書制度的指導思想,為了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有必要對現有課程體系進行重構、重組、重新整合,體系標準也要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標準對接,從而達到與產業需求對接、與職業要求對接。
以往的課程體系結構的構建更多基于專業體系,也就是學歷證書所涵蓋的課程,而現在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對學生需要掌握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基于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因此,在“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學校各專業也應當根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要求調整課程結構,協調好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相關的課程之間的關系。
課程標準是教師具體實施教學的主要參考文件,“1+X”證書制度的推行能不能落實“最后一公里”,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教師教學的指揮棒是不是指到了正確的方向。以往的課程標準存在不具體、不明確、針對性不強的問題,“1+X”證書制度的實施,實際上是在國家層面確立了誰來制定標準,解決了原來的課程標準脫離生產實際,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的問題,也解決了課程標準缺乏權威性、實踐性的問題。
要實現高職課程標準與技能證書等級標準對接,試點院校就要做好與兩大主體的對接。一方面,試點院校需要和證書的培訓評價組織單位對接,兩者應厘清各自職責、關照彼此核心利益、達成共識,這也是推進試點工作的關鍵;另一方面,試點院校在制定課程標準時,必須參照國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標準體系,因此試點院校還需和國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對接。證書的培訓評價組織單位在開發職業技能證書等級標準時必須參照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的有關規定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指南》[3]。
因此,在“1+X”證書制度試點過程中,學校在制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應當全面修訂課程標準,使專業教學標準與行業、企業真正執行的職業技能標準對接,確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與運用教學方法、手段,以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目前,高校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實踐能力不強的問題,“1+X”證書制度從根本上來說是解決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銜接不夠緊密的問題的有效措施,為了調動社會力量深化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因此對師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試點方案》中提出“各?。▍^、市)和試點院校要加強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打造能夠滿足教學與培訓需求的教學創新團隊,促進教育培訓質量全面提升”[1]。對此,高職院??梢詮膬煞矫嫒胧帧R环矫?,從管理制度上要求、引導教師通過企業實踐、掛職鍛煉等方式提升自身的實踐教學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培訓和交流等短期、有針對性的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實操技能,尤其是安排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評價組織和行業、企業的專家作為講師開展相關活動[4]。
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不能僅靠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還需要實踐教學?!督逃筷P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加強實踐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學時原則上占總學時數50%以上。要積極推行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多種實習方式,強化以育人為目標的實習實訓考核評價。學生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 個月,可根據專業實際,集中或分階段安排?!?/p>
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主要有認知實習、跟崗實習和頂崗實習三種方式,不同環境、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在不同維度實現了職業技能培養的目的。根據實踐教學實施主體或者地點的不同,可以簡單地把實踐教學分為校內實踐教學和校外實踐教學。一方面,可以通過各類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強化學生實習實訓,也就是學??梢园褜W生帶到企業實際環境中進行實踐教學;另一方面,在學校日常教學中也要突出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不能讓理論和實踐脫節。校外實踐教學的實施主體是企業,只要選擇得當,其實踐設施、設備、環境一般能夠滿足教學需求,且校外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可以根據專業需求進行相應調整。但校內實踐教學受各種因素制約,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學質量[5]。
校內實踐教學一般是為理論教學服務的,兩者相輔相成,如果沒有適宜的校內實踐教學條件,就把實踐技能的培養完全寄托于校外實踐教學,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認知分離,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和提高實操的能力水平。因此,課程體系的改革不僅僅是“軟件”的改革,也要有“硬件”的改革配合。
“1+X”證書制度對職業教育而言,不是使學生增加幾類職業等級證書那么簡單,而是以此為契機,推動整個職業教育環境發生改變。課程體系是其中關鍵一環,因此要在充分認識其重要性的基礎上,深入開展研究和實踐,將高職教育推向一個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