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廣東省英德市第七小學 廣東 英德 513000)
傳統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語文教師普遍的是將一些寫作知識以及寫作技巧進行傳授,沒有很好的注重小學生的時間積累和思維拓展,久而久之讓小學生的習作思維指向不明確、不豐富。那么本文基于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習作支架,針對語文學科小學生的習作學習有效提升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幾點可行性指導意見,以供參考。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支架的巧妙運用,語文教師可以將同主題的文本進行有效串聯,組織小學生開展專項閱讀活動,促使小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習作方法和習作技巧。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以專題性文本作為習作支架,有效引導小學生中文本的一眼結構中獲取有用的表達方式,促使小學生可以從文本語言文字中進行有效思考和積累,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情感體會,促使小學生可以結合統編版教材內容,進行高效率的習作學習。[1]以統編版四年級下冊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我的樂園》為例,本節課程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引入小學生較為熟悉的讀中寫、寫中感。首先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引入《鄉下人家》其中的一段景物描寫段落,引導小學生結合文本段落,來分析文本的具體寫作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結合這些習作方法,來嘗試進行創作,促使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有效啟發,從而借助專題性習作之家,來豐富小學生的習作表達方法,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還處于發展階段,在統編版語文習作教學時,語文教師通過運用教材中的習作支架來組織學生進行單元式習作學習活動,以此來讓小學生的習作素材得以豐富,從而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習作水平。以統編版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材中的習作單元為例,這一章節是統編版教材的一大創新點,其中的每個習作單元都是圍繞著習作訓練點,來編排的文本教材。三年級統編教材的整個單元開展的習作例文引路、單元文本相呼應,這樣的一體化編制在有效訓練小學生的習作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豐富小學生的習作知識視野,讓小學生可以圍繞單元例文進行習作總結。再比如統編版四年級上冊中習作單元的要素是:了解和掌握作者是怎么樣來將事情寫清楚的。所以這一單元中的習作訓練就是寫一件事,把事情寫清楚,那么在本節課堂的習作訓練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充分運用習作支架,圍繞單元文本《小木船》以及《杏兒熟了》,引導小學生按照文本中所描述的事情發展順序,來進行“寫清楚”,促使小學生的語言平實、內容貼近生活、創作思路清晰。再比如統編版五年級上冊中的習作單元,其中《搭石》、《將相和》這兩篇文本都給小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示范資源。咱們以《將相和》為例,文本中“負荊請罪”這一板塊描寫時,作者是從藺相如這一單項維度來針對人物反應進行的描寫,而對于本件事情的實施者卻是一筆帶過。那么在本節課程教學中,語文教師就可以組織小學生開展想象,鼓勵小學生開展課堂思辨活動,深入分析和感悟作者如此取舍的用意,從而讓小學生可以在自己的語文習作中緊扣中心,創作典型。[2]
統編版小學語文學科的習作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小學生面對作文本,眉頭緊鎖、抓耳撓腮,自己的腦海中沒有大量的習作素材儲備,沒有豐富生動的寫作材料。那么在習作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借助統編版教材中的習作支架,幫助小學生積累豐富的生活化習作素材,有效解決小學生的習作困難,開拓小學生的習作事業,促進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以統編版四年級教材中寫觀察日記這一課的習作教學為例,其中教材提示是,葉圣陶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爾觀察了很久,終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過程;比安基更是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燕子窩的變化。在習作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小學生常識性的開展連續性觀察活動,同時鼓勵小學生用觀察日記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生活收獲,豐富自己的習作體驗。[3]
總而言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習作支架豐富多彩,習作支架的巧妙運用對于小學語文學科的習作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它也是當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設計中的一項重點任務。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重視培養小學生的習作能力以及習作寫法訓練,語文教師借助習作支架來有效應對語文習作教學活動,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