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金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公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而與此相矛盾的是,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亟需解決,其中企業包裝物的環境污染是較為突出的問題之一。由于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企業和消費者對產品的包裝需求增加,但對包裝物的設計、生產和使用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未能明確自身的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從財務會計角度看,具體表現就是包裝物環境會計應用的欠缺。筆者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提出包裝物環境會計的實施策略,以提高社會公眾的包裝物環保意識,加強企業對包裝物環境會計重要性的認識,確保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之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意味著維護、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資源基礎,以此支撐生態抗壓力和經濟的增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既要使人類的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包括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是我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包裝物的環境會計核算,是將包裝物的會計核算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對企業生產或使用包裝物時因環保需要而產生的相關資產、負債、費用、利潤等,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反映企業包裝物對環境污染及其環境保護責任的履行情況。企業包裝物從設計、研發到生產、使用的整個過程,如涉及到環境治理、保護、開發內容,則需進行環境會計確認和計量,以助力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包裝物環境會計確認應滿足可計量性、可定義性與相關性條件[1]。
市場經濟活動是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的發展目標大多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的包裝物很多是以塑料等非環保材料生產的,使用或消費之后如處理不當,難免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任何企業對此均應引起足夠重視。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項環保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消費者、企業管理者環保意識的普遍提高,實施包裝物環境會計核算的企業范圍有了一定拓展。但是,部分企業仍然缺乏環境保護責任意識,為節約成本而設計或使用易污染環境的包裝物,不但包裝物的環保處理設備欠缺,環保指標難以達到國家與行業標準,而且缺乏包裝物的環境會計處理理念及措施,缺乏企業的環保責任與擔當。過于追求短期經濟利益的企業,往往缺乏社會責任心,企業形象一落千丈,必然會被社會與市場所淘汰[2]。
早在20世紀70年代,部分發達國家就相繼頒布了環境會計準則,會計法律體系方面比較健全。相對來說,我國環境會計研究起步較晚,且是在借鑒西方國家環境會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目前尚無統一的環境會計要求和標準。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企業對環境質量日漸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包括包裝物在內的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改善。然而,由于缺乏環境會計法律法規標準,企業包裝物環境會計缺乏實際可操作性,無法實現企業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最佳結合。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環境會計工作的最終成果,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必然要求。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加強了對環境會計的關注,也開展了大量研究、調查工作,取得突出成就[3]。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環境會計和信息披露的會計準則,企業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一些企業出于競爭壓力,只披露一些取得較好環境績效的信息,而對自身不利的信息則只字不提。環境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得不到保障,進而使信息使用者無法對企業的環境績效進行全面的評價,影響其決策。
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下,為降低成本,企業往往會想方設法規避自身對資源環境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如一些企業在包裝物的設計和生產研發上,選擇低成本易污染的生產材料,忽略了包裝物造成的污染問題;一些企業從效益出發,選擇使用低成本高資源耗費的包裝物,間接導致自然資源環境的破壞;一些企業則不注重包裝物的回收利用,對易污染包裝物未經處理即隨意丟棄,導致環境退化問題日趨嚴重。此外,一些地方政府過于強調短期經濟增長速度,未對企業包裝物的環保性能進行控制和約束,也未采取有效的監督管理措施,致使包裝物環境污染問題愈加嚴重。針對此情況,筆者認為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包裝物環境會計的宣傳、教育及監督,加強企業特別是公眾的環保意識;企業則要樹立包裝物環境會計理念,通過實施包裝物環境會計核算,主動承擔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更好地體現企業的文化取向和價值觀,實現企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目前在我國,環境會計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缺乏與實務相結合的理論和法規體系,企業的環境會計實務沒有相應的理論指導。法律是具有強制性的。構建環境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確定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使環境會計的核算有法可依,并保持統一標準。隨著越來越多會計理論界、實務界學者的關注和參與研究,加上國家對環境污染實施零容忍制度,環境會計法律法規體系的建設完善將逐漸被提上日程,這是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保障。政府可結合市場經濟情況,綜合考慮將環境會計核算和監督列入《會計法》、制定高質量的環境會計準則等措施,構建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從而提高環境會計實施效果[4]。
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揭示環境資源的利用情況和環境污染的治理情況,是治理環境問題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包裝物特別是快遞包裝物的生產使用急劇增加,由此造成包裝物環境污染的問題日漸嚴重。建立健全包裝物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機制,能更好地評價企業包裝物的環境績效,有效遏制企業包裝物的低成本濫用,防止企業“先污染,后治理”等非持續發展行為,也滿足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環境資本、環境資產和負債、環境費用和利潤的信息需求,能正確進行判斷和決策。
綜上所述,企業在進行經營管理決策時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是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正確樹立包裝物環境會計理念、構建包裝物環境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落實包裝物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與監管責任,是解決企業包裝物環境保護問題的有效策略,更是企業內部管理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